大眾網特約評論員 劉同江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通俗說就是由“有沒有”向“好不好”轉進,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正成為人們的共識,但如何讓“新芽”萌發快、長得壯,則需要探索。日照大抓鋼鐵、抓好鋼鐵的做法,可資借鑒。
“日照鋼鐵產業發展,就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典型。”9月13日,日照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高杰對記者說。
推動高質量發展,有的市、縣熱情很高、攤子不小,甚至提出要建設“十六強”甚至“二十強”產業,特色不明顯,主攻方向不突出,力量分配“撒芝麻鹽”。而日照則堅持把特色優勢產業做強。他們抓住省委、省政府在日照布局建設先進鋼鐵制造基地的機遇,發揮鋼鐵產業有一定歷史和基礎的優勢,聚力打造山東鋼鐵集團日照精品基地、日照鋼鐵控股集團公司兩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市里為促進鋼鐵產業延鏈集群,規劃建設總面積35.62平方公里鋼鐵配套產業園,規劃了鋼材精深加工產業、配套服務業、下游延伸產業等6大板塊和綠色再制造產業等14類細分產業。目前,鋼鐵配套產業園內已簽約項目28個,計劃投資56億元,鋼鐵產業有“龍頭”無“龍尾”的現狀有望打破。這啟示我們,老樹發新芽,不能平均有力,而必須把營養和力氣集中到長得最旺、最有生機的枝條上。各地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實際,精心選擇重點特色產業,匯聚力量予以突破。
鋼帶生產過程中,會發生頭部、尾部厚薄不均等現象。而日照鋼鐵集團“全無頭超薄鋼帶制造技術”則破解了這一難題,并能生產出0.6毫米全球最薄的超薄鋼帶。這是他們堅持引進消化再創新的成果,公司曾經斥資300億元,引進德國等先進設備、買斷意大利先進工藝技術,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使產品性能超越了“西方師傅”,提升了企業市場競爭力。這說明,“老樹”要善于嫁接其它樹的“新枝”。傳統企業借力借技發展,堅持創新融合,是優化升級的有效途徑
鋼鐵產業,往往給人以“憨大黑粗”的印象,好像是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形象大使”。但是在日照兩大鋼鐵企業,這正成為歷史。在山鋼日照精品基地,執行的大氣排放標準,史上最嚴;節能對標行業前三,固廢回用率100%;廢水實現零排放。兩大企業的產品,也顛覆我們對鋼鐵產品的印象:鍍鋅鋼板薄如錫紙、亮潔如玉,超薄鋼帶卷成柱狀在流水線上整齊排列,像工藝品。高質量發展必是綠色發展,把鋼鐵產品打造成精品,才能引領行業告別低端粗放,向高精尖、高附加值低碳環保轉變。這啟示我們,只有對“老樹”敢動刀斧,剪除枯枝敗葉病灶,才能使其煥發生機、面目一新。只有用“長牙帶電”的環保法規和嚴格治理,促進企業走綠色化、高端化、集約化發展之路,傳統產業才會成為綠色發展新標桿。
只有落后的產能,沒有落后的產業。只要走集中集約、創新融合、綠色低碳之路,傳統產業就能老樹發新芽,并且老樹變新樹、壯樹,成為經濟發展重要支柱、財政收入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