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特約評論員 丁琪
山東漫長的海岸線、廣闊的灘涂和星羅棋布的鹽礦,為食鹽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開發提供了優越的現實資源。以此為背景,山東省當之無愧地成為全國第一產鹽大省。如果說資源的豐厚得益于上天的饋贈,將這優厚的自然資源轉化為獨樹一幟和非我莫屬,則驗證著資源利用者的本事。
但凡一個老字號品牌、名號的形成,無一不是對“好”的一以貫之。好還是別樣的好,但好之所以好,因何而好、如何變好,則是分階段和層次的。上天的豐沛饋贈是一種得天獨厚的好,如果把這種好依靠智慧、眼光和創新演變為獨一無二,并且這種獨一無二始終保持先人一步,則正應了那句古話:“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
古人于“能書者”中遴選“人之賢者”,意指人格高尚。當今“人之賢者”,除了人格,還有智慧,除了術業,還有使命,除了想干,還有干好。
所以,今日之“賢者”,在發展語境中,更確切的表述即為秉承質量理念前提下的優質高效,而實現優質高效的前提,則為敢于擔當、勇于創新。這一點,被我們稱之為高質量發展。如果為這一概念找一個合理的鮮例,山東省鹽業集團稱得上之一。
這家與共和國同齡的綜合性鹽產品開發、生產集團,在不同發展時期具有不同的值得圈點之處。比如公司一直以來在鹽資源開發利用及鹽產品生產、加工、儲運等各個環節做足創新文章,充分挖掘海鹽、礦鹽兼具的全國唯一的資源優勢、主導產業系列化、繼“魯晶”食鹽品牌被連續認定“山東名牌產品”之后,集團公司榮登山東首批“厚道魯商”品牌榜......如果在這些不同中尋找相同,就是山東省鹽業集團始終保持了產業鏈、技術鏈和價值鏈方面的創新持續性。
高質量發展要依托新舊動能轉換,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創新是永遠不變的話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山東鹽業的實踐告訴我們,在每一個歷史轉型期,推動傳統產業發生“化學裂變”從而步入新境界的,從來都是依托與時俱進的技術創新、科研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等多方面的合力,從而實現發展的迭代和持續。走一條智能、高新、標準、綠色的工業經濟發展之路,讓更長的產業鏈、更強的技術鏈、更優的價值鏈有了更多可能性,這與高質量發展理念是契合的。
魯鹽經驗告訴我們,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優勢變優秀的實踐路徑是可以復制的。
鞏固傳統產業,讓產業鏈變長。立足傳統產業的主體優勢,在此基礎上,優化選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最佳路徑,以行業內結構性深層次矛盾為導向,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保增長和錘煉發展后勁的出發點考慮產業鏈如何變長的問題。
挖掘產品優勢,讓技術鏈變強。山東省鹽業集團“水鹽結合及綜合利用”戰略研究,就是搶抓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機遇,以自主創新、科技研發創造產品優勢的鮮活事例。挖掘產品優勢,并非將舊有徹底推翻重來、革其性命;優化傳統產業,主要是靠新理念、新技術、新手段對“舊”進行修補、完善,通過技術優勢,激發隱藏的效益和活力。
創新發展理念,讓價值鏈變優。改變之前那種綜合數字攀升即為發展的思維慣性,立足于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來優化企業價值鏈。這既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更是贏得持久競爭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