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8月24日訊(通訊員 宗緒昌 王曉偉 李珊)8月24日上午,第三屆“中國鄉村詩歌高峰論壇”在平度都市星聯大酒店舉行,此次論壇由《詩探索》編輯部、青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平度市人民政府主辦,由中共平度市委宣傳部、平度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青島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平度市古峴鎮人民政府承辦,春泥詩社、平度市播音主持朗誦藝術協會、青島豐聯酒店有限公司協辦。
這次論壇由《詩探索》作品卷主編、著名詩人林莽主持,邀請四川大學教授、中國詩歌版本研究專家劉福春,山東理工大學文學院院長、評論家張艷梅,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評論家王士強,詩刊社編輯室主任、詩人藍野等評委嘉賓,梁久明、白慶國、陳小蝦等第三屆“詩探索·春泥詩歌獎”獲獎詩人以及近百名詩人參加論壇。這次論壇嘉賓研討主題是:“鄉村詩歌的演變和未來發展趨向——結合評審本屆獲獎作品談談當前的鄉村詩歌”,獲獎詩人發言主題:“結合自己的獲獎詩歌談了對鄉村詩歌寫作的體會和思考。”
劉福春說,面對鄉村發展,人們的感情也日益復雜化。而這種復雜的變化,需要我們用詩歌表現出來,大家的表達越來越寬泛,感情也非常真摯,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詩歌表達,要與大格局接軌,他認為,鄉村會越來越好,鄉村詩歌也會充滿希望。
張艷梅作了題為《現代性視野中的鄉村詩歌》的發言,她說,鄉村生活從衣食住行到價值倫理都在發生改變,作為獨立的生命所在的‘鄉村精神’也在變化,所幸詩歌能夠表達個人體驗和時代共鳴,而我們都在關注鄉村、關注詩歌,她認為,鄉村詩歌未來的發展路徑在于要帶著認同危機去尋找個人表達,避免空洞化、同質化、共性化。
梁久明在談到自己的詩歌《把馬牽回來》時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與鄉村切不斷的根在哪里,答案就在我們過往的生活中,那是對人、對事、對物的熱愛、體貼、關懷,雖艱難困苦仍心懷良善和悲憫。我以自然親近的語言,以與人說話或與自己說話的語氣,寫細小的事物,讓物回到物本身,且在具體的語境中煥發出光芒。
農民詩人白慶國說,鄉村即自然,是人類生命的根,也是鄉土詩歌的根。我的詩歌從來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關注個體生命以及事物本身,鄉土的品格是質樸的真誠的,那里有友善和睦的民風民情,是我創作的源泉。感謝中國多意,圓潤的漢字,用詩歌留下我們時代的記憶。
來自福建的陳小蝦選擇用詩歌的方式去記錄生活,她說,這是一個漫長的撿拾回憶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詩歌的“洗滌能力”。詩歌寫作的過程是個發現、撿拾、反芻和自審自省的過程,它讓我從時光海里挑揀出經過歲月沉淀清洗后的我,會在詩歌中尋找到一個蟬聲陣陣卻百無聊賴的午后,還有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對自然的敬畏和內心深處堅不可摧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