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網 發布時間:2018-07-31
|
青島新聞網7月31日訊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實施對口援藏政策。按照山東省統一部署,青島市從1995年開始先后選派了8批55名黨政干部、99名專業技術人員奔赴日喀則,在巍巍雪域為漢藏民族團結和藏民同胞福祉建功立業。他們肩負著青島人民的深情厚誼和熱切期望,也閃耀著青島援藏干部“一次援藏、終身援藏”的崇高情懷。
一個人的力量:從援藏干部到“青島好爸爸”
2014年夏天,青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援藏干部宋廣偉來到日額則,首先面對的除了劇烈的高原反應,還有20多個青島、山東和中央財政援建工程建設管理的重任。“援藏時間有限,不能留下遺憾”,他帶著青島人特有的樸實和勤勉,入藏后的第一周就把所有項目都走了一遍。幼兒園、小學、醫院、五保供養中心、廉租房、保障房、便民服務中心、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管理,還有市政道路的硬化、綠化、亮化,以及市容市貌環境整治等等,在青島需要不同團隊甚至不同職能部門做的工作,他自己扛起來并樂在其中。
隨著各項工作的深入展開,身為國家一級注冊建造師的宋廣偉敏銳的發現,相對于制度、體系完備的青島來說,還處在初期粗放階段的日喀則建筑行業,缺乏工程建設的規范和標準,缺乏安全意識和質量意識,甚至缺乏政府和行業的職能監管。這將危及建筑工程和工人的安全,將危及日喀則經濟民生的發展,也將危及青島、山東援藏工作形象和中央援藏政策的實施。為此,宋廣偉抓質量、抓安全、抓進度,每個工程、每個標段、每個細節都毫不放松。在甲措雄鄉衛生院基坑開挖時,他預見了塌方危險并現場指揮工人緊急處置,避免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和影響;在日喀則市便民服務中心改造工程中,他制止了樓層建筑垃圾集中堆放,消除了堆載過大的安全隱患;在江當鄉中心小學建設中,他多次多方反映協調,使施工現場從20人增加到100多人,確保工程如期完工、師生按時入駐新校;他多次為日喀則市相關部門和單位展開培訓,還在工地開設“流動課堂”,把專業技術和先進管理帶入日喀則,幫助建立從生產企業資質管理到行業管理,再到工程質量檢測的管控鏈條;他參與的所有援建項目從未發生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事故,他極力推動的“建精品工程”也開花結果—山東援藏干部公寓獲評山東省優質結構工程、山東省建設工程質量最高獎“泰山杯”獎,結束了日喀則地區無工程質量獎的歷史。一絲不茍、盡職盡責,宋廣偉不負日喀則藏民同胞的期望,不負青島人民的重托。
就是在緊張而繁忙的援藏工作中,宋廣偉又開啟了另一扇“援藏”的大門。當他走過更偏遠的山區、走進更多藏民家庭,發現那里的農村小學缺乏教學物資,大量孤兒、單親、貧困家庭孩子缺營養、缺衣物、缺文具,他被深深地觸動了,自此開始了義無反顧的捐助行動。
從拿出自己的援藏補貼捐助,到通過微博發起對日喀則偏遠農村學校和孤兒、單親、貧困家庭孩子的捐贈活動,再到發起建立“情牽日喀則教育基金”長效捐助機制,2014年以來,宋廣偉帶領他的團隊,從2014年捐助了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全部14個小學和兒童福利院、西藏盲人學校等17個社會福利機構,捐助范圍擴大到白朗縣、南木林縣、白馬縣、崗巴縣等多個縣數十個學校,累計捐贈物資、現金近500萬元。“援藏工作”已超越他的歸期,正在成為他一生堅守的事業;“青島好爸爸”的事跡在雪域高原廣為傳頌,這是對他,也是對青島援建干部的最大褒獎。
一座城市的力量:從“微塵”到“情牽日喀則”
2014年7月10日,當宋廣偉從遙遠的日喀則發出第一份募捐微博,青島就迅速涌動起“愛心援藏”的波瀾。朋友圈擴散、媒體介入報道擴散、社會各界積極響應再擴散。市民潘老太、王正波、青島韓酷文化用品公司、城陽區708090飛揚愛心志愿者協會,以及無數素不相識的人從四面八方寄來了衣服、鞋子、圖書、字典和文具。
7月25日,青島市工商聯房地產行業聯盟捐助的2萬元物資首批抵達日喀則市;
8月18日,捐贈物資總價值突破20萬元;
8月28日,青島團市委、青島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趕赴日喀則,兩地團組織簽署了《對口幫扶合作框架協議》,市青基會出資10萬元資助100名家庭困難的日喀則市學生;
12月1日,從青島啟運的兩噸過冬物資送達日喀則,在寒假前發放到近千名學生手中……
到2014年底,青島社會各界的捐贈已達100多萬元,創造了青島民間援藏的歷史記錄。在此期間,宋廣偉的愛心行動獲評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一等獎,他立即把一萬元獎金再加個人的1萬元援藏補貼捐贈給當地十幾名貧困兒童。
就像“微塵”細微中匯聚磅礴力量,就像“微塵”無聲中播灑大愛無疆,在青島這座誕生“微塵”感動中國的城市,宋廣偉式的城市英雄永遠不會孤獨。
在2014年對日喀則的捐助活動中,愛心企業家趙炳啟與從未謀面的宋廣偉一拍即合,投入50萬元參與捐助,并聯合發起成立公益機構“情牽日喀則教育基金”,架起了青島市民和藏區貧困學生的愛心橋梁,讓青島人民的情誼源源不斷地涌入雪域高原。
自此,宋廣偉和“情牽日喀則”公益團隊走上了民間援藏的快車道。他所在單位-青島城鄉建設委全體干部職工捐贈8萬多元表達“家人”的支持;青島市12349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義倉義集項目組、紅柳愛心基金等公益組織加入援藏陣營表達“同行”的贊同;青島日報、青島早報、半島都市報、青島電視臺、青島廣播電臺等主流媒體傾力相助表達社會的認可,無數熱心市民、愛心企業用實際行動表達民心所向、民意所歸。
正是源于青島這座城市的龐大力量,使宋廣偉和“情牽日喀則”團隊得以更高視野、更好品質、更加主動的謀劃公益捐助,每一步都更加堅實,每一年都有突破。
2015年,“情牽日喀則”教育基金投資20萬元,為日喀則市5所小學1500名學生量身定做校服,在“六一”兒童節前后發放到位;與青島廣播電臺新聞頻道、交通頻道、青島早報合作,為藏區群眾募集衣服被褥4萬套,其中1.5萬套為“4.25”抗震救災物資發放到災民手中,2.5萬套捐助其它藏區;與半島都市報、青島友客便利店發起“捐一本書”活動,募集近5萬冊課外圖書贈送日喀則市的5個縣;與萬達地產、半島都市報合作,邀請日喀則市加慶孜完小校長師生來青募捐,并促成與青島普集路小學建立結對幫扶關系……
2016年,與半島都市報合作發起“捐一副手套”活動,為藏區學生募集手套8000副,同時募捐大批課外圖書、文具、書包、衣物;與日喀則市白朗縣教育局簽署“情牽日喀則”獎學金協議,每年提供不低于3萬元的獎學金;與青島市第八批援藏干部組聯合設立“情牽日喀則”獎學金,每年出資10萬元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家庭學生;與半島都市報合作發起“寒門學子捐助活動”,為日喀則市桑珠孜區考上大學的貧困學生每人3000元的捐助……
在2014至2017四年間,宋廣偉和“情牽日喀則”團隊所募集的近500萬元物資、資金,捐助范圍從青島對口援建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全部小學、初中,擴大到白朗縣、昂仁縣、崗巴縣、聶拉木縣、南木林縣、白馬縣,以及阿里地區、青海四川貴州的廣大藏區。宋廣偉本人也獲評青島市文明市民、“感動青島”十佳人物(青島市十大道德模范)、“微塵”十大公益之星、山東省向上向善好青年、最美家鄉人等榮譽稱號,2名隊員獲評青島市文明市民、山東好人、中國好人,1人獲評中國優秀公益記者,1人獲評青島市文明市民、最美家鄉人。
一個時代的力量:從愛心捐助到精準幫扶
作為“情牽日喀則”的發起者和推動者,宋廣偉欣慰于民間援藏行動的蓬勃發展,也常感慨幸運地身處一個大時代。互聯網的信息暢達使藏區所需、青島所助精確對接,募集活動組織高效有力;現代物流的暢達使巍然雪域不再難以跨越,承載青島人民深情的物資可直達藏區。最為重要而關鍵的是,在國富民強的當今中國,中央援藏、精準扶貧政策深入人心,民族團結、漢藏一家的民族大義深入人心,這是環顧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的中國力量!
2017年,宋廣偉的情牽日喀則教育基金團隊踐行習總書記“精準扶貧”理念開展“精準”幫扶,由過去單純捐款捐物,到推動漢藏兩地教育廣泛交流合作,宋廣偉和他的公益團隊邁向新的征途,青島的民間援藏也實現新的跨越。
2017年第四屆“情牽日喀則”西藏公益行活動開始與青島市文明辦、青島市第八批援藏干部組、青島市教育局、青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等聯合主辦,青島情牽雪域公益慈善服務中心(情牽日喀則教育基金)承辦,程由青島電視臺、《青島日報》、《青島晚報》、鳳凰網、掌上青島、今日頭條、《西藏日報》等媒體跟蹤報道,標志著青島民間援藏開啟了新的高度。
第四屆情牽日喀則西藏公益行全第四屆情牽日喀則西藏公益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建設了“青島建安幼兒園”一所,完成一所幼兒園的選址工作;協調青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和青島億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東嘎鄉、年木鄉建立結對幫扶關系,兩個企業當年各提供5萬元為兩個鄉購買兩輛農用運輸車,解決蘿卜、土豆運輸難問題;與青島市第八批援藏干部組聯合設立每年不低于100萬元的“情牽日喀則”大學生獎學金,每生每年5000元,覆蓋青島對口援建的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全部貧困家庭在校大學生,標志著“情牽日喀則”獎學金實現了大、中、小學生全覆蓋。與日喀則市第一高級中學、日喀則市聶拉木縣樟木中心小學舉行了“情牽日喀則”獎學金簽約儀式并頒發了第一屆獎學金,標志著“情牽日喀則”獎學金擴大到四縣八校。在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情遠希望小學頒發了獎學金和物資。在日喀則市加慶孜完小頒發了獎學金和物資,并為學校購置了25床上下床,解決了數十名學生無法在住校問題,為學校購置了燈具,解決校園夜間照明問題。
……
五年來,團隊不惜巨額差旅成本,每年派出骨干力量(如,2015年5人,2017年8人)赴日喀則現場開展扶貧行動,確保物資到位,同時開展學校和貧困學生家庭調研活動,掌握第一手資料,確保教育扶貧決策的科學性,提高教育扶貧工作的針對性,確保捐助物資和行動更加貼切受助方實際需要,做到援助物資到手上,民族感情到心里。
五年來,團隊不斷加強團隊建設,已經建立了常務理事會重大決策、監事會監督、顧問團咨詢指導、秘書處執行、各部門配合、志愿團提供志愿服務的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團隊適時組織骨干力量外出培訓學習,組織團隊成員參加勵志教育,不斷提高隊員的專業能力、政治素質、道德水平,開拓視野。
五年來,團隊時刻打造,堅決維護民間援藏、精準扶貧工作的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打通各類傳播渠道,積極主動向社會發布民間援藏、教育扶貧工作動態,反饋工作進展信息,贏得社會信賴,打造良好形象,樹立“情牽日喀則”品牌。
五年來,情牽日喀則教育基金的民間援藏、教育扶貧行動得到了各政府部門支持。2014年,該活動得到了青島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組大力支持,干部組多次派市委副書記、副市長參加學校捐助儀式,并作為援藏干部組一項重要援藏活動。2016年與青島市第八批援藏干部組聯合設立“情牽日喀則”獎學金,約定雙方每年各出資不低于5萬元。2017年第第四屆情牽日喀則西藏公益行活動已經成為由青島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市城鄉建設委、青島第八批援藏干部組聯合主辦的活動。當年與青島市第八批援藏干部組聯合設立每年不低于100萬元的“情牽日喀則”大學生獎學金,每生每年5000元,覆蓋青島對口援建的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全部貧困家庭在校大學生,標志著“情牽日喀則”獎學金實現了大、中、小學生全覆蓋。
五年來,情牽日喀則教育基金的民間援藏、教育扶貧行動受到各新聞媒體關注。山東電視臺、西藏電視臺、青島電視臺、《大眾日報》、《西藏日報》、《青島日報》、《半島都市報》、《青島早報》、《青島晚報》、《山東工人報》、青島新聞廣播、青島交通廣播、中青網、西藏新聞網、青島新聞網等近百家國內媒體的廣泛報道,更使青島民間援藏這項具有民族團結重大意義的公益活動得以傳播更廣、社會參與度更高,社會影響更加深遠。
五年來,“情牽日喀則”民間援藏、教育扶貧行動逐步成為政府援藏的有力補充,漢藏感情的“潤滑劑”,民族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精準扶貧、漢藏團結、弘揚正氣、凝聚力量、互幫互助”,宋廣偉和他的“情牽日喀則”公益團隊歷經四年的創新實踐,探索出民間援藏的青島模式。堅守個人的力量不擇細流,匯聚城市的力量奔涌成勢,弘揚時代的力量以彰大義,這其中閃耀著互聯網時代創客的智慧與信念,也深植著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家國情懷。
“有一種溫暖,情牽山東青島與西藏日喀則;有一種愛心,從海拔零點傳遞到世界之巔;有一種情感,是援藏結束了,心卻留在了西藏”。這是《西藏日報》對宋廣偉事跡的概括和評價。
“心系藏民,建功高原。青島至日喀則,四千二百公里路,大海與高山真情相牽,他用心澆灌的格桑花格外嬌艷。援藏建設有歸期,愛心傳遞無止境,“好爸爸”的故事,將留在雪域高原,心口相傳。”這是援藏干部宋廣偉榮獲“感動青島”十佳人物(青島市十大道德模范)時的頒獎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