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7月18日訊(記者 孫志文 通訊員 譚晶文)在青島地鐵安順車輛段檢修庫內,一輛新到段的電客車正在進行車門可靠性試驗。新車在上線載客前,車門需要進行一兩千次的開門試驗以確認功能正常。與以往不同的是,之前需要至少一名人員專門手動按動車門開關按鈕,這次的試驗現場卻只有一個簡單的“盒子”。負責此次試驗的葛興亮介紹說:“以往人工按動按鈕進行開關門,需要耗費較大的人力和時間,而且開關門的時間間隔也不好控制,現在我們有了這個盒子,不僅可以精確控制間隔,也不用安排一個人耗在這了。”
葛興亮說的這個盒子叫做“電客車周期性開關門工裝”,是青島地鐵運營分公司車輛部檢修3車間“創新型車間”的研發成果之一。基于生產需求與車間現有技術力量,同時借助公司、省市鼓勵科技創新的相關政策,檢修3車間在2017年底開始了“創新型車間”的建設工作,目前車間創新工作已初見成效,累計獲得國家授權專利2項,在申請專利4項,獲得公司工作創新獎勵10項,青島地鐵產業協會論文一等獎1項。
青島地鐵涌現出大批技術骨干
作為車輛部的“長子”,檢修3車間隨著島城首條地鐵線路——3號線的開通運營逐步成長,在維護3號線正常運營的同時,也在進行著技術與經驗的積淀。在2014至2017年間,檢修3車間涌現出了“青島市創新能手”鄧舉明,“青島市勞動模范”葛興亮等技術能手,培養起了一批技術骨干。
與此同時,3號線電客車日常維護工作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檢修3車間的副主任肖云斌說:“車輛檢修的最大壓力是發生故障后,要以最快的時間診斷和消除故障,保證有充足的車輛可以上線載客。但電客車的故障又往往具有突發性、多樣性、隱蔽性、不可預測性和診斷難度大等特點。從檢修的角度,我們希望電客車能更長時間地停在檢修庫內,以便我們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檢修,但這樣就無法保證有足夠的上線列車,所以如何更好地解決檢修需求與載客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了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2017年下半年,為更好地實現檢修與載客兩方面需求的平衡,檢修3車間圍繞著如何創建創新型車間展開了討論,“考慮到車間的主要生產任務以及人才積累,我們決定以智能化檢車為切入口,通過搭建創新平臺來帶動車間創新工作的開展。”肖云斌說。
“智能化檢車”是指將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測控技術融入到電客車檢修工作中,開篇所描述的“小盒子”便是智能化檢車的體現。研發出這一成果的則是擔任創新工作帶動職責的平臺之一——鄧舉明工作室。
創新能手帶頭搞研發
“鄧舉明工作室”由青島市創新能手鄧舉明牽頭,主攻“非標電子工裝研發”。“許多電客車的電子故障無法用常規設備診斷處置,只能定制特殊維修工具或設備,也就是非標工裝。但向廠家定購的話需要經過較長的流程,而且因為技術含量高,數量少等特點,導致電子工裝委外定制的單價非常高。所以為了加快故障處置,就必須能夠自主進行電子工裝的研發。”鄧舉明介紹說。鄧舉明創新工作室現有工作人員4名,已擁有研發成果十余項,初步具備了電子硬件、軟件和上位機(PC機)軟件的自主開發能力,能夠自主完成一般性非標電子工裝的研發。“電客車周期性開門工裝”便是通過硬件設計、軟件編程和電子元件焊接而完成的一項非標電子工裝。通過對該工裝的應用,便實現了車門開關試驗的智能化。
“自主研制電子工裝,較委外定制電子工裝具有兩大優點,一是周期短,耗時大約是委外研制電子工裝的十分之一;二是成本低,約是委外研制電子工裝的十分之一。如前述的電客車周期性開關門工裝,向廠家定制預計會耗時兩個月,耗費兩千元左右,而我們只用了兩個星期,以不到一百元的成本完成了研制。這種成本的節約待青島地鐵線網進一步成型后將更加明顯。”鄧舉明說道。
談到對工作室的定位,肖云斌說道:“這個工作室的建立一是為技術人才提供了發揮其創新能力和技術優勢的平臺,二是可以形成帶動與輻射效應,實現我們檢修生產和員工技能的雙提升。這樣由點到面,實現車間整體的提升。目前來說,首要任務就是留住人才,培養人才。”
打造以賦權激勵為核心的管理體系
技術人才是寶貴的資源,對于年輕的青島地鐵尤其如此。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落實和完善創新激勵政策。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績效評價要加快從重過程向重結果轉變。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
創新工作室的成立,無疑賦予了領頭人們更大的“支配權”與“決策權”。據了解,為了鼓勵創新,檢修3車間建立了以激勵為核心,事業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創新管理體系。
事業激勵,便是為拔尖人才搭建更大的、能夠充分施展其才華的舞臺。精神激勵則是營造尊重人才、信任人才、關心人才的濃厚氛圍。肖云斌說,“我們車間對創新項目主要參與人,除公司績效加分外,再額外實施車間級績效加分;各類評先評優,優先推薦。”
盡管已經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前面提及的各項專利,及各項工裝向其他車間的輸出等。但檢修3車間的創新型車間建設還仍處于初期的積累階段。按照車間的規劃,后續還將依托工作室進行更加深度的技術研發,并開展檢修人才的“進階培訓”。
著眼線網成型 創新平臺百花齊放
目前青島地鐵已進入3線運營,年底即將開通第四條線路,堅持科技保運營,著眼后續線網進一步成型的運營分公司,鼓勵各部門建立了創新平臺。由上而下的政策紅利與由下而上的生產需求及研發熱情相結合,促成了運營分公司當前公司內創新平臺百花齊放的局面。
運營分公司早在16年初便開始了科研創新的基礎性工作——標準化建設,在保障日常生產作業規范標準的基礎上,于16年底開始了創新體系的建設,目前已經形成了《創新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建立了以運營分公司標準化委員會為領導機構、各部門及員工為創新主體的創新管理長效機制。下一步,運營分公司將繼續倡導和鼓勵員工積極鉆研業務,不斷進行業務優化與創新,助力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