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青島企業正成為中國標準的輸出范式
國際標準的“青島樣本”
2018年,被稱為中國高質量發展元年,標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標準化工作,實施標準化戰略,是一項重要和緊迫的任務,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他指出,推動自主創新要與自主品牌、知識產權和標準化相結合,并把這三者稱為自主創新的三大戰略,要求大力推進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產業化,特別強調要推進標準國際化,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
▲青啤標準化生產線。傅學軍 攝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展消滅無標準生產試點工作,到深入實施標準化戰略,再到去年啟動“標準化+”城市發展戰略,“青島標準”在引領全市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逐漸躍出產業應用的單一領域,凝結為這座城市的思維方式,滲透進這座城市的運作規律。
近年來,青島主持或參與國家標準制修訂861項、行業標準制修訂981項,取得國家級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32項,斬獲中國標準化創新貢獻獎23項……
以標準為契機,青島與多個國際城市和國際組織展開深度合作,主導或參與提出國際標準提案103項,打開一扇與“世界標準”對話的窗口。
青島,正借助標準這一世界“通用語言”,在國際標準領域樹立起“青島樣本”。
乘法效應:高標準引領高質量發展
標準決定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
青島發揮標準化的倍增效應,助推全市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科技成果、專利與技術標準聯動轉化,為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提供技術標準支持。以標準催化創新成果、升級產品品質、導引發展路徑,這在很多青島企業的誕生之初,就融進了它們的發展基因。
1964年,《青島啤酒操作法》成為我國啤酒工業的第一個行業標準。而如今的青啤集團,在下屬的60多家啤酒廠圍繞原料、工藝、設備等實施“六統一”質量管理原則,以“質量控制標準化”為核心,保證每一滴青島啤酒都經歷1800道關鍵質量控制點的“磨練”,在國內外啤酒市場凸顯質量型、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1984年,海爾引進德國生產標準、建立起包含3724項企業標準的全流程標準體系。而現在,海爾已經逐漸由國際標準的引入者、改寫者,發展成為國際“模式標準”的制定者——2017年,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通過了一項由海爾主導的大規模定制國際通用要求標準的建議書,這是該學會創辦半個世紀以來,唯一以模式為技術框架制定的國際標準。
“老牌”名企把標準作為孜孜求進的不二法寶,青島新興產業領域的創業公司同樣沿著成果標準化、標準產業化的道路獲得了跨越式發展。
2015年,石墨烯作為“風口”產業進入人們的視野,可在這一領域的相關標準仍是一個空白。去年,成立僅4年的青島華高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陸續參與制定了包括《石墨烯材料的術語、定義及代號》等在內的首批石墨烯領域國家標準,還牽頭制定中英標準“石墨烯材料比表面積的測定-BET法”,以標準為媒介,實現與國際優質產業資源的對接。華高墨烯發展成為國內第三家主營石墨烯產品的上市公司,還聘請了石墨烯的發現者、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海姆擔任顧問。
近年來,青島各產業領域標準化建設“捷報頻傳”——在制造業方面,我市取得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試點2個、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1個、國家節能標準化試點5個;服務業領域,青島取得國家服務業標準化試點6項;現代農業領域,取得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8個、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7個……
全域覆蓋:事事有標準的城市格局
標準,是一種工具,也是一種思維方式,體現在一座城市的整體運作中。
青島在全國首提實施“標準化+”城市發展戰略,“標準”所聚焦的范疇由產業應用延伸至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綠色發展、文化建設、政府管理等方方面面,“標準”的外延由工廠車間擴展至城市居民所賴以生存的一飯一蔬、大街小巷。
校車運行中,隨車照管員逐位確認學生是否系好安全帶;每到一個站點核實應到的學生,如有學生未到,及時與家長聯系……作為一種新興行業,國內校車服務領域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而交運集團青島溫馨校車有限公司已經建立了由408項標準組成的標準體系,將其貫穿于2100部校車、4500余條線路的日常運行中。
位于西海岸新區的中德生態園借鑒德國標準化模式,引入綠色建筑標準,建立了40項可量化生態指標,其中鳥類食源樹種植株比例等5項指標為國內首次提出,園區先后獲批國家標準化綜合示范園區、國家首批低碳城試點單位。
在青島,一個以城市整體為“制定者”的標準體系輪廓初現,一個共制、共治、共享的標準化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政府助推,驅動全領域參與標準建設。青島專門設立標準化資助獎勵專項資金,對我市主持或參與標準制修訂等取得標準化工作成果的單位進行無償資助獎勵,最高可獎50萬,全市累計有2510個項目共獲得資助獎勵7473.6萬元。
市場主導,多方自主共制。以市場競爭方式優勝劣汰的團體標準,成為當前標準化改革的重要突破點。去年,青島市標準化協會發布由中車四方車輛有限公司牽頭制定的《軌道高空作業車》和《現代導軌電車通用技術條件》兩項標準,這是青島首次發布團體標準,填補了國家在此領域相關標準的空白。
作為一種創新資源,標準在共享中實現價值最大化。青島標準館目前的館藏標準題錄數據達152萬余條,現行有效題錄66萬余條,其中國外標準題錄130萬余條,有效題錄51.5萬余條,對國家及行業標準題錄的覆蓋率達到90%以上,依托豐富的館藏標準文獻資源解決企業尋標難、創標難的問題。
唱響全球:具有國際水平的“青島標準”
標準搭橋,青島優勢產業加速海外布局,從產品“走出去”,到產業“走出去”,再到標準“走出去”,島城龍頭企業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標準輸出樹立起“青島樣本”。
4月中下旬,由國家標準委和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組成的“標準聯通一帶一路”專家團到訪海爾位于巴基斯坦和泰國的工廠。在巴基斯坦,海爾的品牌知名度達到99%,整體市場份額第一,由泰國當地制造的海爾家電中,40%在本土完成自產自銷,60%則出口至海外。在此次中方與巴、泰兩國國家標準部門達成的合作計劃中,海爾將以海外工廠為“基站”,深度參與兩國家電領域的標準制定。目前,海爾已擁有中國家電領域80%的國際標準制修訂提案和80%的國際標準專家,在“人單合一”模式驅動下,海爾正在實現從科技引領到標準引領的再升級。
海爾是“青島標準”走向世界的一個典型縮影。近年來,借助多方國際標準合作,“青島標準”備受世界矚目。與國家標準委簽署《關于推動青島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合作備忘錄》,召開2017青島國際標準化論壇,成立國際標準化培訓基地(青島),青島成為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在中國唯一批準的國際標準化培訓基地……青島將被打造成為國際標準化中心,助推中國標準“走出去”。
誰制定標準,誰就擁有話語權;誰擁有高端標準人才,誰就能在話語權爭奪中占得先機。
為集聚和培育標準人才,青島建立了全國首個由質監部門與高校共建的標準化研究機構,青島大學成為第一個開設標準化本科專業的綜合性大學。對于青島的標準化人才環境,ISO副主席布朗溫·埃文斯不吝褒揚——國際標準化培訓基地(青島)將承辦ISO國際及區域性培訓活動,意味著青島搭建起國際性標準化交流平臺,這在世界上是領先的,青島已初步具備建設標準化人才高地的條件。
立足本土優勢,放眼全球人才,集聚全域之力,“青島標準”以開放視野與國際接軌,國際標準舞臺上響徹“青島聲音”。(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霍璟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