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桃花卉市場里常年鮮花盛開
枯桃社區航拍圖。社區供圖
明朝永樂二年,枯桃先民來到嶗山一片花香四溢景色優美的山谷中,看到一株古老半朽的大桃樹碩果累累,驚奇之余就在此落戶,枯桃村也因這棵大桃樹而得名。
從此,枯桃人與萬紫千紅的鮮花結下了甜蜜的緣分,“百年花鄉”成為青島花卉產業的芳香名片,枯桃花匠也成為國內花卉產業中工匠級別的代名詞。“借助‘百年花鄉’的亮麗名片,我們中韓街道要打造一條齊魯時尚花卉產業帶,發揮枯桃的花卉產業輻射帶動作用,再打造兩個枯桃。”中韓街道黨工委書記昌毅這樣說。
文化引領實現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新要求。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的引領,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要推動農村優先發展,鄉村的文化繁榮顯得尤為重要。
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是鄉村建設的靈魂所在。昌毅書記還介紹,中韓街道將挖掘社區傳統文化精髓,發揮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引領作用,推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挖掘社區歷史文化故事、民俗民約,激發居民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調動其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組織居民重塑“村規民約”,用樸實的話語形成自發的道德準繩。開展以民俗故事征集為主線的“講黨史、說村史”主題活動,以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為主。通過挖掘、開發,將當地特色民間藝術人才作為文化示范戶,形成一戶帶一村,推動社區文化隊伍建設。
以枯桃社區為例,中韓街道將借助今年首屆花博會的舉辦契機,深入挖掘枯桃“百年花鄉”的文化內涵,搜集花卉傳統故事、花卉民間習俗,深入挖掘枯桃花卉的鮮花文化,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讓中韓花卉產業的文化影響力更加廣泛,為打造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山海品質新城發揮出應有的嶗山作為。
打造齊魯時尚花卉產業帶
“我們街道南靠金家嶺山,北依鳳凰山,東高西低,除了有高新技術企業密集的株洲路外,更有嶗山母親河張村河穿過,從地理上來說,發展花卉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再就是我們枯桃社區種植花卉歷史悠久,是省內知名的花卉之鄉。”中韓街道黨工委書記昌毅介紹,隨著地鐵11號線的開通,市民到最美花鄉游玩將更加便利,枯桃的發展也增添了更大的動力。
昌毅書記告訴記者,枯桃社區有100年花卉生產銷售歷史,養花產業世代相傳,相延成趣。如今,百年花鄉枯桃社區花卉生產銷售規模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花卉銷售攤位200多個,帶動500戶近1000人就業,進入市場的花卉品種達4000余種,年創產值達5600萬元;年產500多萬盆的草花,做到四季有草花供應,滿足了島城的環境美化需求,創收達400多萬元;其他根雕、盆景、觀賞石以及與花卉生產銷售配套的花盆、農藥、化肥等,創收達1000余萬元。枯桃的花卉產業已成為嶗山區農業領域的支柱產業,被嶗山區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著力樹立打造的嶗山區文化品牌。
昌毅書記介紹,中韓街道地處嶗山腹地,承載了青島中央創新區建設的重要職能,株洲路兩側更是匯集了多類型、多層次、多行業的企業類型,加快株洲路轉型升級和產業集聚成為轄區鄉村振興工作的重中之重。中韓街道在服務高新技術企業聚集高地的同時,也要留住青山綠水,依托枯桃社區良好的花卉種植產業基礎,拓寬區域花卉產業升級發展空間,“再造兩個‘百年花鄉’,創新發展打造一條齊魯時尚花卉產業帶。”
“圍繞著枯桃花卉產業發展,我們將制訂花卉產業發展規劃,在人才引進、花卉產業引領、發展節會、產業鏈升級等方面下功夫,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重點發展觀光花卉產業、花卉旅游產業、花卉民宿產業、休閑花卉產業,對于現有的花卉產業進行提質增效,走一條特色花卉產業發展之路。”昌毅書記說,張村河是嶗山的母親河,目前,街道正在統籌推進張村河流域水環境治理工作,到2018年底基本實現張村河流域污水的全收集與全處理,“張村河兩岸在治理完畢后,我們將實施綠化美化工程,把母親河兩岸打造成一條十里花香帶,力爭成為島城的花卉景觀。”
人物故事1
帶領鄉親做大園林綠化產業
“曲主任做大了園林綠化產業后,回到村里帶領我們也加入到園林綠化產業中去。”采訪中,很多花農都對記者提起了枯桃社區主任曲森先。今年年初,曲森先被省林業廳授予“全省花卉產業帶頭人”稱號。
曲森先是枯桃最早一批從事園林綠化的花農,上世紀80年代他拿著東湊西借的60萬元干起了園林綠化工程,靠著枯桃人的實誠和精湛的技術,逐漸在青島打開了市場。他手下的工人從七八個人逐漸增加到三四十人、數百人,最后到近千人,年產值也從上百萬元到現在的上億元。
2012年,曲森先接下了唐島灣南岸的綠化工程,這是一個4000萬元的大單。“我帶著村里很多花匠吃住在工地上。經過一年多施工,圓滿完成了工程。”這個工程獲得了中國建筑工程最高獎魯班獎。
曲森先介紹,自2007年以來他承建了城陽區、嶗山區主干道及節慶大型花卉栽植工程,栽植面積達40萬平方米,占地面積200多萬平方米,用花3000萬盆;采用各種園林綠植雕塑、景觀微雕、小品40多組;采用時令花卉30多個品種、上百種花色。
曲森先專門成立了生態植物研究中心以引進和研發新品種。一次,曲森先外出學習時,發現了一種主要用于家庭觀賞的南方植物“八角金盤”,認為應用在綠化工程上效果更好,“但這種植物無法在青島室外越冬。我們就放到生態植物研究中心去實驗,通過5年多的馴化,最終解決了越冬難題。”曲森先說,研究中心經過10多年的研究,從幾十種觀賞海棠中馴化出一種“博雅觀果海棠”,解決了海棠冬季掛果時間短、觀賞期短的問題,榮獲2017年度中國林產品交易會金獎。
“在園林綠化方面打開市場后,我決定回到家鄉,和鄉親們一起做大園林綠化產業,實現家鄉的花卉產業升級。”曲森先將引進和研發的鳳仙、蝴蝶蘭等數十種花卉和苗木新品種以及新技術,無償提供給社區居民。如今,在曲森先的帶領下,“百年花鄉”的園林綠化公司從1家增長到20多家,業務也從青島推廣到全國。
人物故事2
老花農傳承技術推陳出新
種花養花的活看起來光鮮,實際上卻是一個苦差事。“我們一年當中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溫室大棚里度過的。”今年55歲的友緣花卉老板曲修衛這樣說。
曲修衛是改革開放后枯桃社區最早養花的花農之一。除了每天和老伴王淑玲在枯桃花卉交易中心賣花外,曲修衛還要忙著給一些客戶上門租擺。租擺就是客戶租賃鮮花、綠植,由花農上門擺造型、定期養護。曲修衛說,李滄一家單位舉辦開業慶典,他帶著3名工人上門,使用了2萬盆草花、100棵綠植,花了兩天時間擺了一個“燕歸巢”的造型。這筆生意曲修衛賺了1萬元。
每年春節期間,鮮艷的蝴蝶蘭是熱銷花品,曲修衛夫妻倆會根據蝴蝶蘭的枝葉走勢,巧妙地把枝葉分開,讓花朵開得錯落有致。“這些技術都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到了我們這一代,還要結合當下的消費需求不斷推陳出新。”曲修衛說。
記者了解到,如今我市一些私人別墅往往選擇枯桃花農擔任私人園藝師。枯桃花農在堅守中不忘初心,在創新中不斷發展壯大。(記者 陳勇 通訊員 王興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