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島全社會研發經費(R&D)投入286.4億元,占GDP比重2.86%。青島市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126.66億元,同比增長21.65%,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凈增高新技術企業691家,總數達2039家。
科技投入方面,青島全社會研發經費(R&D)投入286.4億元,占GDP比重2.86%,研發投入總量及強度均居全省首位??萍籍a出方面,青島有效發明專利21802件,同比增長19.23%;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3.97件;PCT國際專利申請761件。成果轉化方面,新增國家級孵化器2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12家,國家級星創天地19家,青島市國家級孵化載體累計達到129家,居副省級城市第一。青島市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126.66億元,同比增長21.65%,再創歷史新高。企業培育方面,全年凈增高新技術企業691家,總數達2039家。
新入庫“千帆”企業563家,總數達到2461家,全市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總數突破1萬家。國家試點示范方面,獲批國家首批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市(全國10個),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全國8個),國家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首批試點(全國6個)和濟青煙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
聚焦高技術產業,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一業一策”推高技術產業培育。遴選重點產業方向,編制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新一代信息技術、儀器儀表和航空航天四個產業創新發展路線圖,明確25個高技術產業發展計劃,著力推進儀器儀表等8個細分產業培育發展。抓細抓實科技大項目。高速列車創新中心集聚中車研究院、西南交大等機構,高速磁懸浮列車試驗線等4個項目立項實施。海洋國家實驗室在澳、美建立了聯合實驗室。固態鋰電池、輕質高強鋁合金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搶占產業技術制高點。通過“中科系、高校系、企業系和國際系”四條主線引進建設高端研發機構48家,集聚高端人才4700人,帶動海工裝備、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發展。西北工大、中航九院等研發機構落地,北航與歌爾共建微電子創新產業園。推動中國電科打造“國內第一、世界第三”的儀器儀表產業基地。強化產業人才支撐。首批試點的2個高層次人才團隊落地發展,美國科學院戴宏杰院士領銜的鋁離子電池團隊,將在青建立世界首條規?;X離子電池生產線。實施創業創新領軍人才計劃,累計支持175人。
聚焦企業主體,培育創新型企業集群
高企申報受理由一年一批改為兩批,增設異議申辯環節,力爭符合條件的企業“一個也不能少”,高企總數達2039家、同比增長51%,其中凈增692家、同比增長81%。486家高企享受所得稅減免26億元,893家企業落實研發費加計扣除額近36億元。深入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千帆計劃”,重點培育企業2461家,加快“小升規”“企成高”。大型儀器共享平臺入網設備3150臺套。聯合海關率先在國內搭建進口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平臺。科技文獻數據庫收錄信息8億條,全部免費向社會開放。做強領軍企業創新優勢。海爾自主研發的智能制造云平臺入選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項方案;海信在智能交通、光電芯片領域行業領先;中車四方350公里“復興號”動車組上線運營;昌盛日電集團“光伏+農業”模式在28個省市推廣,建成綜合園區100余個。
強化科技服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青島創業孵化連續3年列入市辦實事,累計認定各級孵化器、眾創空間320家,國家級創業孵化載體總量突破110家。孵化器入駐企業1.3萬家,畢業740家,帶動就業7.7萬人。舉辦創業大賽、項目路演、天使投資對話、技術轉移大會等系列活動,助推百姓實現創業夢想。技術轉移服務推動成果轉化落地。出臺國內首個地方服務規范,建立常態化交易機制,首次進行“互聯網+”拍賣,累計掛牌成果4024項,成交466項,開展各類對接活動230場,青島全市技術交易額達到126.66億元,同比增長21.65%??萍冀鹑诜罩浦行∑髽I解決融資難。與“一行三局”合作,推動“銀企對接”“投保貸”“政銀?!钡裙ぷ鳎鉀Q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年內為150家次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6億多元,專利權質押保證保險貸款擴大到全市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累計為74家企業提供2.61億元信貸支持。
2018年,多措并舉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快海洋國家實驗室試點、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中科院青島科技創新基地、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瞄準國家戰略,積極參與承擔國家科技創新面向2030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著力突破一批產業關鍵技術。推動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等園區建設。實施科技型企業培育“百千萬”工程。著力打造百家重點高企,培育千家千帆企業,服務萬家小微企業,努力形成科技型小微企業鋪天蓋地、創新型領軍企業頂天立地的良好發展格局。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探索建立多層次技術轉移服務架構,進一步完善構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科技評估、科技報告、科技誠信等制度。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強化科技創新統籌協調,推進科技創新數據協同共享,構建科技決策咨詢體系,努力形成聯系更緊密、合作更深入的協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