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以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傳播正能量,由2017年文化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青島原創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獲文化部專家“點贊”。
15日,《馬向陽下鄉記》專家座談會在青島匯泉王朝大飯店召開,來自文化部、解放軍藝術學院、空政文工團、中國歌劇研究會等機構的專家們就該劇的藝術性、思想性展開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是一部有溫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文藝精品”,經過進一步地打磨有望成為“現實主義民族歌劇的范本”。
“這部戲講得就是老百姓身邊的故事,涉及到諸多最基層的民生問題,很多細節都有著觸動人心的力量。”文化部藝術司專家于帥認為,《馬向陽下鄉記》雖然涉及到“扶貧”這一嚴肅話題,但表現手法深入淺出、輕松活潑,“老百姓看戲不是‘聽報告’,要打動人心才能被接受,這部戲又接地氣又有品味,有著直透人心的藝術魅力。”
空政文工團原藝術指導羊鳴表示,雖然《馬向陽下鄉記》是一部“喜歌劇”,但是其中不乏真實感人的淚點,“讓人笑卻不膈肢人,讓人哭卻不煽情”,他認為這部歌劇許多對白、情節能夠讓現實中的第一書記感同身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部劇就不僅僅是藝術的成功,而是一部藝術性和政治性相結合的作品。”
中國歌劇研究會主席王祖皆則表示,對該劇糅合中西方特色音樂的處理手法也予以贊許,“劇中交響與民樂呂劇的結合非常完美,在挖掘中國傳統文化時有情懷,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做到了創新,既傳統又現代,非常好聽。”
據市歌舞劇院院長張樂群介紹,為了排好《馬向陽下鄉記》,青島市歌舞劇院可謂“集全院之力”。“全院除歌舞團之外的六個團——現代樂團、呂劇團、曲藝團、合唱團、交響樂團、民族樂團全部上陣。”張樂群說,全劇以交響樂伴奏為主,并加入了民樂的元素,比如二胡、笛子、板胡等中國樂器的加入,使得整部劇的音樂處理都富有新意。
(記者梁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