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輿情局原局長孫瑜致辭
清華大學資深教授、中國傳播學會會長熊澄宇作主旨演講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媒大學調查統計研究所所長沈浩作主題發言
中國城市新聞網站聯席會會長胡寶祥致辭
南昌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萬利平主持
南昌日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李良生作專題發言
華龍網副總裁兼執行總編輯周秋含作專題發言
青島新聞網常務副總編輯陳小松作專題發言
膠東在線總編輯助理楊淑華作專題發言
中脈科技發展公司媒介部經理李茜作專題發言
嘉賓們認真聽取專家發言
集體合影
南昌新聞網訊 大數據、人工智能、中央廚房……科技浪潮推動下,采編“黑科技”來勢兇猛,媒體轉型已是箭在弦上,媒體融合發展乃大勢所趨。
地方傳統媒體如何站上媒體轉型、融合發展的“風口”?傳統媒體轉型,路在何方?媒體融合發展,已取得哪些成功經驗,又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如何共同推動全國網絡媒體實現共贏、共享、共同發展……
11月9日,2017中國城市新聞網站新媒體發展報告會暨網絡媒體南昌行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全國的110余位網絡媒體“大咖”、專家學者齊聚南昌,共同探討媒體發展大勢,交流媒體融合發展經驗,共商新形勢下加快新媒體發展之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新時代、新媒體、新傳播,城市新聞網站面臨著大好機遇,承擔著光榮責任。
活動現場,2名專家代表相繼作主旨演講,交流分享自身心得體會。首先登臺的是清華大學資深教授、中國傳播學會會長熊澄宇,他圍繞“新時代新媒體新傳播”為主題,結合“新媒體”“新傳播”等關鍵詞,用圖表和數據給大家帶來了“立體剖析”。結合各種數據,熊澄宇認為微信已轉為媒體移動化、服務化、商業化轉型的重要陣地。
紙媒、廣播、電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媒體融合升級跨過一代又一代。新媒體、自媒體的悄然來臨,媒體行業如何備戰“新紀元”?聽眾們跟隨著熊澄宇的精彩演講陷入思考。
媒體大融合,技術支撐不可少。隨后,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媒大學調查統計研究所所長沈浩以“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新聞與可視化傳播”為題作了主旨演講。“今天我們強調微信、微博的商業價值以及媒介價值。如何利用‘兩微一端’,甚至‘兩微兩端’呢?我們發現很難在全國或者更廣的范圍內推廣媒體的APP。這時候‘兩微’就成為我們的突破口,成為新聞網站最重要的切入口。這也就意味著大家不一定要瀏覽你的新聞網站,不一定通過你的APP,但是有可能會通過微博、微信的轉發,成為你們的受眾和用戶,這一點是媒體未來發展非常重要的關注點。”沈浩利用各種數據、人工智能成功案例等為聽眾獻上了一次精彩的演講。
采訪中,沈浩對于傳統媒體如何轉型升級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如今,新媒體發展迅猛,全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智能化、數據化成為了加速新聞傳播的重要手段。我覺得傳統媒體轉型就要積極利用好‘兩微一端’,發揮好、善用好全媒體作用,適應媒介融合的趨勢,了解目標人群、受眾的喜好,講好自己的故事。”
第一次來到南昌的沈浩告訴記者:“江西很美、南昌很美,經濟發展速度也很快。媒體是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晴雨表,南昌在新媒體發展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希望今后南昌的媒體能利用好網絡,積極傳播好本地的文化。”
當天,南昌日報社、華龍網、青島新聞網等媒體代表還分別圍繞“新優勢新傳播新生態”、“市場趨勢與盈利模式”、“青島新聞網運營分享”等作了主題發言。
“我們都是區域性的新聞媒體,不管媒體如何發展,我們要堅持的還是‘新聞立網’。同時,面對互聯網日新月異的發展進程,我們應該在輿論引導、有效傳播、持續發展等方面有良好的表現力。目前,我們正在打造以華龍網為龍頭,以移動互聯網為核心的現代傳播體系,構建以政務大數據服務中心為依托的產業集群,建設重慶區域化的互聯網生態。”華龍網副總裁兼執行總編輯周秋含如是說。
一個個報告,伴隨著一陣陣掌聲。既是聆聽,也是交流,彰顯了新媒體的開放與共享。
不忘初心、堅持奮進,面對媒體“菜鳥”求助,行業“老前輩”送上寄語。
新思想、新模式、新技術,讓大家對媒體未來發展信心十足。
深圳新聞網副總編輯周海斌認真聆聽了專家學者的報告,他表示:“聽了兩位專家學者的演講和幾位同行的發言覺得受益匪淺。目前,我們已經在新媒體方面進行了搭建平臺、豐富內容等有效嘗試,效果良好。此次會議我是帶著目的來的,希望能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共同探討新媒體發展問題,可以互相借鑒、相互學習。”(記者 莊艷/文 王飛波 魏勇劍 王旭/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