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對于醫保卡能夠買什么,不能夠買什么,似乎都是存在爭議的。一開始,牙膏、眼鏡甚至日常用品等東西,都可以刷醫保卡,但隨著一些媒體的曝光,一些地方的政策則有所收緊,許多跟健康有關的東西,也都不能刷醫保卡了。但其實,既然名為“醫保卡”,那落腳點就應該在“醫保”上。換言之,與健康相關的任何東西,都應該可以用醫保卡來解決,比如眼鏡,再比如健身等。就此來說,部分省市健身可以刷醫保卡,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調查顯示,我國城鎮成年人中有80%以上的人采用靜坐伏案或靜坐為主的工作方式;城鄉居民采用步行作為交通方式的人口比例不足50%。這意味著,宅著、運動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公眾的一種生活習慣。但也因為缺乏鍛煉,許多人的身體素質明顯下降。專業人士指出,之前危害國人健康最大的,是傳染病,而如今,則是慢性病。而慢性病的到來,與國人“吃得越來越好、運動越來越少”有著極大的因果關系。
????公眾運動少,其實也與財政投入力度不夠有關。投入不夠,缺乏廉價的健身場所,是許多人望而卻步的原因之一。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全民健身事業經費人均僅為6.16元。這樣的投入,肯定是不夠的。但與此同時,《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明確,到202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要達到4.35億。如何達到呢?在加大財政投入之外,充分利用現有的資金,或許也是可取的路徑,而健身可以刷醫保卡,則是一種“摸石頭過河”的舉動。
????更何況,國外類似的研究顯示:政府投入1美元修建健身步道,其效果相當于2.94美元醫療投入;1美元的體育活動投入相當于10美元疾病預防投入、100美元疾病治療投入。這樣的數據,雖然未必完全準確,但也足以說明一點:經常鍛煉與公眾健康是息息相關的。一些城市的醫保卡靈活變通,與時俱進,健身也可以刷卡,不僅是公眾之福,也讓“醫保卡”變得更加名副其實。
????醫保卡可用于健身是制度進步的寫照。醫保卡本來就是用于保障健康的,而健康不僅僅是疾病能得到治愈,更重要的是要創造健康的生命狀態,那就需要構建完整的 “全民健身—全民健康”鏈條。期待健身可刷醫保卡一般的嘗試越來越多,唯此,才能讓公眾享受到更多的健康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