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下午,“聚焦‘一圈一帶’——第十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采訪團走進德州扒雞集團,探秘德州扒雞集團的生產車間。扒雞制作的屠殺、宰殺、瀝血、上色全過程自動化。
????大眾網記者 李兆輝
????依托特殊的區位優勢,德州成為為數不多納入“一圈一帶”兩大規劃的城市,這也使得德州成為在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區與山東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交匯處、京滬高鐵沿線鑲嵌著的一顆明珠。28日,“聚焦‘一圈一帶’——第十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采訪團走進這座中國太陽城,實地探訪她如何在生態與科技兩大主題上做文章,如何突破中心城區,推動周邊四個縣級組合充分融入,打造“一心四極”格局下的四級城鎮化體系。
????“兩區同建”探索出新路子,總理一年三次作出批示
????“現在的好日子都是因為趕上了好政策啊,兩區同建讓我們農民住上了樓,新農合讓農民病有所醫,新農保讓我們農民也能拿‘退休金’……”28日,就在采訪團抵達袁橋社區的時候,64歲的村民邱振生拿著馬扎,坐在樓前和老鄰居們聊天。
????的確,新型農村社區與農村產業園區的同步建設讓德州人引以為豪。李克強總理一年來三次在德州新型城鎮化探索調研報告上作出批示,稱德州“兩區同建”(即新型農村社區與農村產業園區的同步建設)為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探索出了路子。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袁橋社區項目規劃建筑總面積74萬平方米,集中安置袁橋、任莊、碾子趙等10個村、1萬余人。社區內文化站、中心幼兒園、中小學、衛生院、警務室、超市等便民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在袁橋社區,大眾網記者看到,18棟高層主體正在進行內外裝,但水、電、暖、氣、排水等地下管網全部完成,估計過不了多久,村民就可以入住。而這也意味著德州市的大社區標桿工程即將誕生。
????而這種“新區開發”的思路只是德州市“一心四極”組團發展的其中一部分。
????據介紹,到2015年德州建成城區面積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萬人的大城市。所以,德州需要科學確定城市邊界,主力打造“一心四極”,即重點突破主城區這個核心,以縣城為支點,以重點鎮為支撐,以集鎮駐地和新型農村和社區為基礎的四級城鎮體系。目前,德州市正進一步放大中心城區的集聚和擴散效應,加快推進老城改造、新城提升、新區開發、德陵對接;大力度推進德城區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城市經濟;強化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引領作用,突破發展高鐵新區,建設生態科技新城;以中心城區標準加快陵縣發展,積極爭取撤縣設區;促進平原、武城、寧津加速融入中心城區,構筑龍頭帶動、“塊狀”隆起的發展格局。
????處于“一圈”緊密圈層的齊河、禹城、臨邑三縣市,大力推進濟德一體化,爭當服務省會、對接濟南的排頭兵,主動承接省會產業轉移,密切經濟協作,加快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供應、工業配套加工、倉儲物流基地和休閑旅游目的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勞動力轉移、社會保障等方面加快同城化步伐。同時推動鄰邊競合集聚發展,充分利用德州鄰邊帶較長的特點,創新政策大力發展鄰邊經濟,最大限度地發揮吸納優質生產要素的“海綿”效應和商品流通、產業輻射的“泵壓”效應,向邊界要空間、要資源、要市場,在若干優勢領域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鄰邊高地。此外,德州市正做強板塊特色發展,鼓勵各縣市區鎖定新目標,選準突破點,打好“組合拳”,重點培植1至2個全省一流、全國有較大影響的特色產業集群。力爭到2020年,6個縣市區地方財政收入突破50億元,其他縣區均超過20億元。
????集群發展成趨勢,產業升級向科技創新要動力
????“一座古老的城市,一個美麗的傳說,一鍋神奇的老湯,一縷百年的飄香,一張時代的名片,一潑蒼勁筆墨,描繪出一幅德州牌扒雞騰飛百年的宏偉畫卷。”德州扒雞,這家百年老字號企業將自己的騰飛之路與德州這座古老城市緊密聯系在一起,見證了德州在區域發展中如何一步步成為經濟發展新高地的過程。
????“傳統技藝與現代食品科技相融合”的技術路線是德州扒雞孜孜以求的,而這也是德州打造區域發展新高地過程中對激發企業創新轉型的要求。
????山東德州扒雞集團董事長崔貴海在接受大眾網記者采訪時介紹,集團已經實現了傳統加工技藝的統一化、標準化;德州牌扒雞加工技藝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保護。產品由正宗扒雞傳人輔以十六種天然名貴佐料及經年老湯,采用文武有序之火,經過2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成品扒雞的造型美觀,色澤金黃、五香透骨,不含任何添加劑和防腐劑,綠色、營養、健康。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德州把科技創新作為產業升級的根本動力,加快創新資源聚集,鼓勵各縣市區加強與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對接,共建科技創業園區,爭取在太陽能光熱利用、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轉化一批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支持企業設立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發機構,發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打造自主創新平臺;到2020年,重點培植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5%以上。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深入推進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建設,提升省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中心德州分中心建設水平。
????與此同時,德州把產業集群發展作為戰略重點,圍繞建成全國重要的新能源、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紡織服裝、現代物流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制定產業調整升級規劃,全力培植60家大企業,重點壯大50家科技成長企業,力爭到2015年形成10個左右超千億級規模的產業集群,到2020年培植一批5000億級以上的特色產業基地。把培植高端新興業態作為重中之重,著力培育節能環保、文化旅游、商務服務、金融保險等產業,大幅度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層次和水平,促進經濟結構整體優化,打造全省低碳發展示范城市。把項目建設作為重要抓手,突出抓好105個市級重大項目建設,超前謀劃儲備一批新型工業、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文化旅游等重大項目,打造產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的強力引擎。把園區作為主戰場,修訂完善支持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跨越發展的政策措施,爭取禹城高新區和齊河經濟開發區等盡快躋身國家隊,其他省級園區綜合實力、全省排名持續攀升。按照產業新高地、城市新中心的目標強力推進高鐵新區建設,建設生態科技新城。加快培植黃河北展區、黃河故道森林公園、馬頰河生態島等特色園區和文化生態旅游區,打造區域性特色產業制高點。
????基礎建設先行,交通網絡立體化保障區域融合
????據統計,目前德州城市和縣城道路總里程3055.5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積26.43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共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24座,日處理能力89萬噸,污水排放全部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管網水檢驗項目合格率達到99.9%、污水處理率達到95%。中心城區供水、供氣、供熱管網總長度已達2734公里,供水、供氣、供熱普及率分別達到95%、96%和70%,均居全省前列。其中,供水管網總長度已達880公里,年供水3143萬立方米。燃氣管網總長度1197公里,日供氣量42.2萬立方米。集中供熱管網長度657公里,有892個用熱小區、23.5萬戶享受到集中供熱服務。
????德州市縣域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張培輝說,德州生態經濟起步較早,市第十四次黨代會確立了生態立市戰略,出臺了全面建設生態德州的意見,也是第四屆世界太陽城大會、首屆中國生態文明高層論壇的舉辦地,建設生態文明既有理論指導也有實踐基礎。站在“一圈一帶”建設的新起點,瞄準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市、全省低碳發展示范城市的新目標,德州邁出了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鏗鏘步伐。構建全域綠網。堅持高標準、多層次、全覆蓋,突出抓好以中心城區、縣城為重點的城市綠地系統建設,以交通干線、主要河流為依托的生態廊道系統建設,以農田林網為支撐的農林復合生態系統建設,未來幾年全市林木綠化率要達到36%以上,建成山東北部、首都經濟圈南部生態綠色屏障。完善現代水網。大力推進骨干河道治理、河渠溝湖連通和蓄水工程建設,構建城鄉一體的供水保障體系、配套完善的農田灌溉體系、安全可靠的防洪減災體系。以海河迎查奪冠為目標,抓好水系修復,涵養地下水源,建設生態河流,打造綠色生態水系格局。打造良好生態。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大力實施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園項目。把環境保護作為引導產業準入、指導產業布局和區域功能定位的前置條件,對不符合產業政策、環保要求的項目堅決卡住,努力實現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同步提升。嚴格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完善環境監管和防控體系,著力破解工業、城鎮和農業等領域的節能減排瓶頸問題,健全治理空氣和水污染長效機制,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率,確保節能減排、新能源利用等主要指標優于全省及周邊地區,努力建設美麗德州。
????張培輝介紹,目前,德州正加快石濟客專、濟樂、德商高速和濟齊黃河大橋等建設進度,積極開展武城—臨邑、南繞城高速前期研究工作,超前謀劃聊城—德州—黃驊鐵路和市縣快速通道項目,打造陸路交通運輸發展制高點。深入研究京杭運河復航、徒駭河通航和德州港建設等水運重大事項,積極爭取建設航空港、空港物流園等重大項目,加快構建公路、鐵路、港航、民航、城市公交集成聯動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截止2014上半年,德大鐵路累計完成投資19.53億元;邯濟鐵路累計完成投資13.9億元;石濟客專征地拆遷工作全面鋪開;德商高速公路累計完成投資8.9億元;濟樂高速公路累計完成投資23.15億元; 濟齊有軌電車、公路快速通道等提上建設日程。交通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為加速融入省會濟南發展拓展了合作空間,齊河70%以上的項目與省會產業配套,60%的游客來自濟南,全縣60%的蔬菜、70%的食用菌、80%的牛羊肉直銷濟南市場;禹城已與60多家濟南企業成功合作;臨邑承接濟南產業協作項目達50多個。
上一篇:封禪大典
下一篇:蓮華書院:徽派建筑原拆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