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膠州農民想接受技術培訓,可以團購預約,想在哪里學就到哪里,想學啥就學啥,想請誰講就讓誰來講。農民培訓從“大鍋亂燉”變成了“小灶點菜”,不懂再學、包教包會,老師還能跟蹤服務,農民培訓的教學質量上了一個大臺階。
????從“要你學”到“我要學”
????“農民培訓,最大的難點就是組織農民。”膠州市農廣校校長劉彩芹說。留守的農民年齡偏大,種糧收入在整體收入中的比例也越來越小,很多農民對學習農業技術的需求非常低。以往那種粗放的農民培訓方式,跟現實越來越脫節。“以前組織培訓,讓鎮里給村里下通知,把農民集合到鎮上的會議室上課。課合不合口味、農民有沒有心思聽、效果怎么樣,都不知道。農民只要不滿意,慢慢就不去了,聽課的人就越來越少。”劉彩芹說。
????為了解決農民對培訓 “不買賬”的問題,膠州市從了解農民需求入手。在培訓開始前,對農民需求進行摸底調查,獲取農民真正需求,針對農民不同需要,聘請專家進行不同的專項技能培訓。陳家河頭村是傳統的果樹種植村,種植果樹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但是不少農民依然是“按著感覺走”,怎么剪枝、怎么追肥都是一本糊涂賬。膠州農業局在了解情況后,專門聘請了青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蘋果專業的韓明三教授,為村里的農戶辦了一堂果樹管理課程。課程真正解決了農民們的實際問題,反響很好,村委會又預約了今年秋季的果樹管理課程。
????從“大鍋臺”到“開小灶”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膠州的農民培訓不僅通過課程吸引真正好學的“好學生”,還配備了“好老師”和好的教學方法。
????膠州市農業局從今年3月份開始構建動態專家庫,采用評選的方式挑選最適合農民的“好老師”。建立由農業局專家、村內種植大戶、村書記構成的7人評委團,所有培訓老師都要面對評委團進行不低于5分鐘的試講,接受評委團打分,只有通過評定,才能被確定為授課專家。而且在每次培訓課程后,發放講課老師評價表,由受培訓的農民來評價教學質量,提出改進意見。
????教學課堂也從鎮街進了村,而且盡量下地到現場教學。課堂的規模也從過去追求數量的七八十人壓縮到四五十人,甚至有的小班只有十幾個人。隨之而來的,是教學效果的提升,老師有更多的時間來解答農民的疑惑。
????從“一錘子”到“回頭客”
????每年,上級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有數量要求。但膠州市在培訓中,沒有一味追求數量,而是對一些特別熱心的合作社、村莊進行回訪,根據需要返場再講,吸引了一眾回頭客。培訓的目的不僅在于完成任務,不是做“一錘子買賣”,更在于讓農民掌握一門真本領。據介紹,像這樣的“回頭客”,占了培訓總數的40%左右。
????膠州市專門為每位授課專家印制了專家聯系卡,聯系卡上有授課專家和農業局相關負責人的聯系方式。培訓后,農民在實踐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隨時聯系授課專家,如需再次進行講解,可以聯系農業局相關負責人預約課程。
????“如果農民沒聽明白,或者遇到新問題了,可以直接跟我聯系也可以直接聯系專家。需要再深入授課的還可以再安排。”劉彩芹說。培訓過的農民,被納入青島市“農業科技110”的服務范圍,可以常年接收科技服務短信。
????一次參加培訓,終生享受質保。正是有了這種“售后服務”,農民對培訓的滿意度不斷提升,對培訓產生了內生需求。“像俺村這樣的種桃專業村,特別歡迎老師來培訓,最好可以每月都來講上一次。”市民陳希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