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初,隨著一聲鑼響,青島卡鋪信息有限公司正式在青島藍海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上市。該企業是李滄區創業廣場成功孵化的創業企業、也是省內首家上市的微信第三方服務商。“這是通過我們創業孵化實現四版上市的第一家企業,但絕不是最后一家。”李滄區人社局局長程遠志對此表示。如此信心滿滿的底氣來自李滄區為做好就業這一民生頭等大事,探索出的政府與市場“兩手抓”、就業與創業“組合出拳”的有效模式。
????“持續戰略”奠定堅實基礎
????李滄區在就業創業工作方面穩扎穩打,步步為營:連續三年將促進就業工作納入政府實事,連續三年為創業工作搭建新平臺,連續三年推出貼近勞動者需求的就業服務創新舉措……
????在最近三年的政府實事中,2012年建設李滄區創業廣場,2013年實施創業富民工程,2014年扶持電子商務創業。這些實事的推出,持續強化了就業創業的扶持力度,為全區就業創業工作質量的持續提升奠定了基礎。
????在李滄區,就業服務平臺“網”蓋全區:建成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綜合服務中心為核心,各街道服務中心為骨干,121個社區服務站為觸角的公共就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東、中、西三處就業培訓基地,基本滿足了三大區域居民對于就業培訓的需求;建設10處戶外LED電子顯示屏,定期滾動各項就業政策、招聘崗位,為居民了解就業信息提供便利。
????創業孵化平臺風生水起:構建起以李滄區創業廣場為核心,3處創業孵化基地為骨干,11處創業示范基地為補充,覆蓋全區的全民創業扶持體系。
????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李滄區 “城鎮參加養老保險的新增就業人數”完成率達140.5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7.61個百分點,以李滄區創業廣場為例,兩年間,累計孵化各類創業企業160多家。 “下接地氣”
????貼近居民需求
????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是安國之策。近年來,為做好就業這一民生頭等大事,李滄區“下接地氣”,推出三項服務專題——便民預約服務、跟進式服務、服務企業聯通工程。
????便民預約服務:從服務項目中遴選出26項同民生工作息息相關的內容,根據群眾需求提供預約加班服務、上門服務、團體服務。去年,在接受居民預約的基礎上,工作人員也可根據服務要求預約居民,實現了“雙向預約”服務。
????跟進式服務:針對李滄區失業人員具有年齡偏大、學歷偏低、技能缺乏、就業競爭力相對落后等特點,開展“一對一”服務,從微觀方面貼近失業人員的具體需求,從宏觀方面掌握失業人員總體狀況,提高了失業人員再就業幫扶工作的針對性。
????服務企業聯通工程:選擇430多家重點企業,發揮各職能部門的優勢,為企業提供預約式、跟進式、上門式、訂單式服務,在征集就業崗位、推薦勞動者就業、宣傳勞動保障政策的同時,根據企業需求開展服務,解決企業存在的涉及就業、人才、勞動關系等實際問題,幫助企業解決后顧之憂。
????去年9月底,青島市首家專業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基地——李滄區金翅鳥電子商務創業孵化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作為首批入駐者,趙馨說,“除了可以享受房租、水費等優惠政策外,還可以享受政策咨詢、項目推介、網店裝修等10大特色公共服務,而且,企業帶動就業數量的增加與其可享受的免費孵化面積掛鉤,帶動就業10人以上,每增加兩人,可增加5平方米的孵化面積,最多可達30平方米……”
????孵化基地的各項扶持政策因“貼民聲”“服水土”,僅1個月,80多家企業提交了入駐申請,首批通過評審的有34家。
????放權借力“加速”工作時效
????上月底,創業者王德強、徐得炎分別掌舵的“虛”“實”兩家公司聯手推出“大嘴公社”。而半年前,他們進駐李滄區創業廣場時,彼此并不相識,這家廣場令他們“結緣”,并幫助他們開辟出全新的創業天地。“在創業廣場不僅能獲得貸款、補貼等扶持政策,更重要的是,能讓我們的項目更接近‘市場溫度’。”兩位創業者說,“這些創業廣場由專業團隊運作,讓我們常有遇到‘知音’的感覺。”
????李滄區把工作重心放在政策引導和落實方面,各項應該交給市場的工作大膽“放權”,充分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的作用,引進專業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就業創業工作,“市場力量”已露鋒芒。
????以人力資源市場招聘為例。李滄區引進了“中勞網”等專業招聘機構,疏通“線上線下”兩條招聘渠道,形成市場招聘定期化、網上招聘常態化、崗位發布日常化、線上線下聯動化的就業招聘新模式。去年以來,累計組織各類招聘活動240余場,發布就業崗位2.7萬多個,人力資源市場招聘場場滿員。
????“放權借力”的探索同樣在創業方面初見成效。目前,李滄區建成4個創業孵化基地,其中3個由社會力量投資,9月底運行的電子商務培訓基地同樣以社會力量投資建設為主。
????截至目前,入駐李滄基地的創業企業累計已獲各類風險投資超過2700萬元,獲得科技創新基金等項目扶持資金300多萬元,2家企業被評為高新技術企業。
????據了解,在2011年,李滄區在職業培訓方面開始“小試”市場化、社會化模式。
????“成效立竿見影。為此,2012年,我們將競爭機制引入職業培訓,有效刺激了培訓機構擴大培訓、提高質量的積極性;2013年,全市率先組建職業培訓聯盟,推動各類培訓機構實行資源共享,提高整體培訓效能。”程遠志說,目前全區設立職業技能培訓專業達24個,培訓數量節節攀升,培訓質量穩步增長,近三年累計組織技能培訓12155人,鑒證通過率保持在80%以上,組織創業培訓3659人,鑒證通過率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