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湖借傘 春秋配 武家坡 三打陶三春 西廂記 拾玉鐲等-民國后期
呂洞賓三戲白牡丹 桃花搭渡 拾玉鐲 -民國
????青島新聞網訊 2014年6月14日是我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為了慶祝這一節日的到來,由李滄區文化新聞出版局主辦、區文物管理所和區文化館承辦的“館藏民間剪紙藝術精品展”,于6月9日在區政府開展,6月14日至17日將在李滄區科技館展出。本次展覽共展出區文物管理所多年來征集收藏的清代至文革間膠東地區的老剪紙105幅,類別包括窗裙、窗花、窗角、墻花、門箋、喜花、窗風、印花版、熏樣等,內容涉及戲劇人物、花鳥魚蟲、神話傳說、吉祥紋飾等等,其中大型染色勾繪剪紙是本次展覽的一大特色。
????剪紙是我國一項歷史悠久、極具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剪紙藝術伴隨著我國民風民俗的演變而不斷地傳承發展,表現形式逐漸多樣化,其民俗學、歷史學和美學價值也越來越為社會所重視和關注。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剪紙”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本次展覽展出的窗裙,是一種流行于膠東地區,貼在窗楣上,剪繪并舉的一種剪紙裝飾品,有的地方叫“窗飄帶”“窗飄兒”、“窗圍子”。膠東窗裙作為區域性民間藝術,兼具了剪紙與年畫的藝術效果,把她貼在窗頂橫木上垂掛下來,類似在窗戶上裝飾美麗的裙子,所以當地人稱之為“窗裙”或“窗圍子”。窗裙始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間膠東的大戶人家,舊時逢年過節,膠東人很講究貼窗花,當客人進入屋里,環顧左右,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明窗之處的裝飾藝術,所以主人都想在這里顯示出家庭成員高雅的審美情調,而窗又是人們的視線關注較多的部位。于是,膠東一些富裕人家就請來民間藝人,不斷設計新的剪紙品種。在這種氛圍下,產生了一種剪紙與手繪年畫相互結合的新的藝術品種—窗裙。雖然窗裙流行地域范圍小,但因其構思精巧,造型優美,色彩鮮明,題材多樣,能更好寄托情感,彰顯審美情趣和品位,富有古樸文化內涵,而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通訊員 韓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