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主婦”伊娃
以70%西班牙面孔加27%中國明星面孔及3%尼日利亞女子面孔合成了這張圖片,其容貌特征的確與伊娃有著極大的相似性。
西伯利亞Ket族,匈奴近族
現代阿帕奇女孩
伊娃·朗格利亞(Eva Longoria)是美國熱門電視劇集《絕望的主婦》的主演。面孔精致、身材小巧的伊娃將主人公加布里爾·索里斯的性感和嫵媚展示得淋漓盡致。伊娃也因此劇名聲大振,成為全球最吸金的電視劇女演員之一, 成為歐萊雅百萬英鎊廣告合同的女主角。在著名男性雜志《MAXIM》評選出的最性感的100位美女中,伊娃連續兩年名列榜首。那么,你能想象這么一位美艷女星會有大約1000萬中國娘家親戚嗎?
伊娃有27%的亞洲血統
美國熱播紀實節目《Faces of America》爆料“美女伊娃竟是華裔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的親戚”!原因是伊娃是“70%歐洲人、27%亞洲人和3%非洲人的混合體”。事實上,作為墨西哥裔的伊娃來說,有著27%的“亞洲”血統并不令人意外,因為墨西哥普遍有美洲印第安人的血統,而印第安人與東亞人同屬于“亞美人種”,其先祖是大約一萬多年前從西伯利亞遷徙到美洲大陸的。
不過,與馬友友是親戚的說法較為牽強,筆者在另一篇文章中介紹過馬友友的母系基因部落屬于一個常見于北方古族鮮卑、契丹、東胡等族的C類型,而伊娃則屬于一個名為A的類型,盡管都屬于“亞美人種”的母系基因型,但二者之間的差距還是相當巨大的,分屬兩個不同的非洲母系基因部落。那么,何以見得伊娃還有著約1000萬中國娘家親戚呢?因為根據一份來自北京大學學生的隨機采樣發現,約有0.74%的測試者屬于與伊娃一樣的A類型,他們均出自一位約3.46-2.49萬年前的可能誕生于東亞的史前女性先祖。而伊娃所屬的分支名為A2子類型,是美洲原住民的常見基因型,他們分享約1.52-1.98萬年前的一位女性共祖,A2基因部落的先祖可能在其誕生后的數千年時間內陸續向美洲大陸遷徙而來。
“雪橇狗牧人”先祖阿帕奇
對于軍事迷,阿帕奇的名字,恐怕如雷貫耳吧?沒錯,阿帕奇是現今美國陸軍主力武裝直升機,自誕生之日起,一直是世界上武裝直升機綜合排行榜第一名。阿帕奇原為一支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部族始祖的名字,該部族驍勇善戰、長于戰爭謀略,曾在19世紀發起對墨西哥和美國白人的抵抗戰爭,雖然最終悲劇落敗,但還是贏得了對手的尊重。美軍以“阿帕奇”之名命名其主力武裝直升機或許就是因為阿帕奇部族的英勇無畏精神。
如今,絕大多數墨西哥人(包括但不限于墨西哥印第安人)的母系血統均源自土著的墨西哥印第安人各部落。這與墨西哥以及其他拉丁美洲人民的復雜歷史有關,最初以西班牙、葡萄牙白人為主的歐洲移民主要是男性,他們在到達中、南美洲之后,主要與印第安女子通婚,盡管他們的后裔通常也被認為是白人,但其母系血統還是主要來自拉美土著女子。因此,作為墨西哥裔美國人的伊娃測出美洲原住民的基因類型也并不令人意外。墨西哥印第安人部族組成復雜,血統來源也存在較大差異。除了著名的瑪雅人之外還有很多不同文化傳統的部族,其中便有來自北美洲的成員,阿帕奇北美洲印第安部族的代表。因為伊娃所屬的A2基因型在目前報道的美洲樣本中,就數阿帕奇人比例最高,可達63.2%。我們或許可以推測伊娃的先祖有可能與中美洲地區的阿帕奇部落或者與其有過血統融合的部族相關。
伊娃先祖A2外婆的基因部落可能早在1萬年余年前就從西伯利亞東北地區跨越白令海峽堅冰來到了北美洲大陸。以A2部落為核心形成的阿帕奇等民族長期盤踞在北美洲,直到16世紀,西班牙探險者記錄了一支被稱為“雪橇犬牧人”的部族開始向中美洲遷徙,他們通常被認為便是中美洲阿帕奇人的始祖。探險者描述道:“經歷了70天的跋涉之后,我跟著一批(野牛)牲口來到了一個印第安人的蘭切里亞(西班牙語,指一小片野外宿營地)。這些原住民是Querechos。他們并不耕種土地,而是吃生的牲畜血肉,全部穿獸皮衣服。他們的獸皮帳篷制作精良,他們住在帳篷里一路跟著牲畜遷徙,他們的雪橇狗負責拖著帳篷和其他生活所需”。伊娃的始祖部落可能就是在這次大遷徙時到達今天的中美洲墨西哥。
東方親戚匈奴人
上文談到中國樣本平均約0.74%屬于A基因部落,即約1000萬中國人是伊娃的東方娘家親戚,但這只是一個非常粗略的推算。事實上,A基因部落在不同民族、不同省份的漢族中的分布差異性非常大。首先,在目前所解析的先秦時代古DNA中,華北、華南地區A類型均十分罕見,而以A基因型高頻出現的古代人群是漠北的匈奴人,比例可達17.4%。另外,漢代青海地區已經漢化的陶家寨遺址古羌人也有約14%的A基因型。可見在古代族群中,北方草原的游牧民和西北地區的半農半牧的氐羌古族A基因型較高,他們是伊娃在東方的古代親戚。
在現代民族中,北極圈附近的愛斯基摩A基因比例最高,可達77.2%,暗示愛斯基摩與美洲印第安人的血統關聯性最強,這與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是相符合的。此外,起源與匈奴(或/和其近族)相關的現代北方民族、西北民族,以及起源與西北氐羌民族相關的現代西南民族的A基因型比例也普遍較高。在漢族之中,西北甘肅漢族比例可達17.78%,而新疆、山西、陜西等偏西北地區的漢族都在10%上下。同時,華南漢族的比例卻非常低,有些來自臺灣的采樣甚至缺失,唯一特殊的是南京漢族,比例也可達11.94%,這或許蘇北地區漢族有更多北方血統有關,他們的面型高而寬大,相對更接近北方民族一些。
匈奴是北方民族之中,與美洲印第安人血統相關性最強的民族,這一遺傳學特征的接近不單單表現在母系血統均有較高比例的A基因部落,還同時表現在父系血統,東天山匈奴的古DNA證實了他們與美洲印第安人的血統相似性。
此前,加拿大漢學家蒲立本(Edwin Pulleyblank)曾用中國史料證明匈奴語和阿爾泰語互不相容的幾項特征,因此提出匈奴語不屬于阿爾泰語系,而可能與葉尼塞區域的幾種語言有關的假說。2008年,美國西華盛頓大學的Edward Vajda總結了他十年內的研究,基于構詞法及原始語的重建,他確定納-德內語系及葉尼塞語系這兩個語系確實有關連。在他發表的論文中,建議把納-德內語系及葉尼塞語系合并成為“德內-葉尼塞語系”。這個建議,得到相當多位納-德內語系方面或葉尼塞語系方面的語言學專家廣泛支持。這個德內語族便包括了阿帕奇在內的諸多美洲印第安人,而除部分阿帕奇外,絕大多數均分布于北美洲。
這樣,我們回溯一下,在大約1.5萬年前,如果伊娃的先祖們沒有跨越白令海峽堅冰遷徙到美洲大陸,并在16世紀駕著雪橇犬一路南下。那么,這位美艷主婦沒準會誕生在2000年前的草原帝國匈奴王庭之內。而在帝國沒落之后,要么會隨著阿提拉大帝一路西征落戶歐羅巴,要么會一路南下最終在南北朝時代融入中原華夏民族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