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北京出席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的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新起接受本報采訪,就城鄉一體化發展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緊迫性、實踐原則、破解融資難、服務保障、就業增收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記者:“兩會”期間,城鄉統籌再次成為廣受關注的熱點之一。從青島來看,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緊迫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新起:今年“兩會”上,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們現在搞城鎮化,不能單兵突進,而是要協同作戰;要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過快過慢都不行。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積極穩妥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李克強副總理在山東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同步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形成發展新格局。這些都為我們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青島農村所占比重較大,大約還有450萬人農村人口。一方面是以南部城區為代表的現代化大都市,一方面北部農村地區還比較落后,城鄉居民收入、生活居住條件、城鄉面貌差距明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必須下決心解決這一問題。
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實現這一目標,最艱巨的任務是讓廣大農民也能過上宜居幸福的小康生活,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抓起。對此,廣大農民要求迫切,外地也已進行了成功的探索。同時,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高城鎮化水平,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青島已具備了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可以說,建設新型農村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國家有要求,外地有經驗,發展有需求,群眾有期盼。所以,我們必須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最基礎、最基本、最迫切的任務來抓,計劃將全市5983個村整合為1000個左右新型農村社區,用10年或者更長時間完成建設任務,努力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差距、南北差距問題。
記者: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創新性強的工作,實踐中要注意把握好哪些原則?
張新起:新型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工作中必須把握好以下原則:一是堅持規劃引領,政策推動。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和鎮(街道)區劃調整,完善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實現社區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相統一。同時,完善配套政策加以推進。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農村實際,打造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鎮集聚型、功能區整合型、龍頭企業帶動型、中心村融合型等五種類型的新型農村社區,先易后難,成熟一個啟動一個,啟動一個成功一個。三是堅持兩區共建、產業支撐。堅持新型農村社區與特色產業經濟園區共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強化社區產業支撐,實現可持續發展。四是堅持農民主體,有序推進。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尊重群眾的意愿,依靠群眾的積極性參與進行社區建設,不搞強迫命令,確保把好事辦好。
記者:在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中,需要突出把握好哪些問題?
張新起:規劃建設水平如何,事關社區建設的成敗。我們在工作中,始終注意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科學規劃。在規劃上舍得花錢,聘請高水平的規劃設計機構編制社區建設規劃,確保規劃的科學性。二是體現特色。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不是簡單地“小村并大村”,也不是單純的“平房換樓房”,更不是把農村都建成城市,而是要體現地域特色,凸顯田園風光,打造特色社區。三是傳承文脈。注重對歷史風貌、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農村文明。四是宜居適度。新建社區都要配套完善水、電、路、氣、暖、通訊、排污、綠化、垃圾收集處理等基礎設施,讓群眾住得舒適滿意。同時,按照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的要求,既不搞“窮過渡”,也不能脫離實際、貪大求洋。
記者:當前融資難是制約新型農村建設的主要瓶頸,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張新起:建設新型農村社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錢從哪里來”確實是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從青島的情況看,大約一半的社區可以通過開發帶動、市場運作實現資金平衡,另外一半分布在傳統農村地區,資金缺口較大。我們本著“政府引導、企業參與、渠道多元、以城帶鄉”的原則,建立多元化籌資渠道。一是通過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對村莊搬遷后的土地進行復墾,將節約的土地指標進行交易,籌集社區建設資金。二是建立青島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基金,由市級統籌,通過直接補貼、貸款擔保、貸款貼息等方式,重點支持傳統農村集聚類社區建設。三是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每建設一個新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補助200萬元,每建設一個特色產業園區補助200萬元,區市按同等比例配套。四是通過完善利益回報機制,調動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企業的積極性,進入農村參與社區建設。五是整合部門資源,集中支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六是通過改革,將農村各種資源盡可能資產化、資本化,把資源盤活用好,利用農村產權抵押貸款等形式,吸引金融資本支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記者:農民遷入新居后,生活成本會有所增加,如何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張新起:這確實是一個必須超前謀劃、認真對待的問題,不能因為農民住進樓房而降低幸福指數,確保讓群眾住得上、住得好、住得起。對此,我們將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盡量降低生活成本。在規劃建設中,采用節能環保新技術和新材料,對暖氣等配套設施寧可一次性投入多一些,也要盡可能降低運營成本,讓老百姓少花錢。二是千方百計增加社區集體收入。在規劃的時候,就預留社區集體經濟發展用房,為集體增收開源;鼓勵有條件的村通過土地入股等形式,參與園區建設和產業開發;舊村復墾的耕地由集體統一經營或對外租賃,從而獲得穩定的收入。集體收入增加了,可對群眾的生活特別是困難群體的生活進行補貼。三是市和區市兩級政府設立基金,為入住社區的困難居民提供生活補貼。四是加強社區的服務保障。按照“政府主導、服務下沉、要素集聚”的要求,充分發揮各級財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建設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讓農民就近享受到周到方便的服務。
記者:新社區建成后,如何解決農民的就業增收問題,實現居住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轉變?
張新起:前面說過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原則之一就是新型農村社區與特色產業園區共建,這也是增強社區發展后勁、促進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我們將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的原則,結合當地實際,規劃產業園區,建設一批特色農業園區、工業園區或服務業園區。農民入住社區后,愿意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逐步變成職業農民或一定規模的農場經營者;愿意從事二三產業的,可以就近就業創業,并將原承包土地通過租賃、入股等方式,獲得財產性收入,促進居住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轉變。
記者:為順利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
張新起:為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我們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在組織保障上,各級都成立了專門機構,具體負責這項工作,同時選派了得力干部駐村幫助工作,保證這項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在機制保障上,建立健全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的機制,把更多的資源配置到農村。三是資金保障上,上面已經講到,通過多種途徑努力解決資金平衡問題。當然,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開創性的工作,必須依靠基層、依靠群眾,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逐步完善,努力走出具有青島特色的路子。
記者:除廣大農村地區外,老城區還有一批危舊房需要改造,對此您有什么打算?
張新起:實現全域統籌發展,在農村重點是抓好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老城區重點是加快危舊房改造。目前,對老城區5萬戶居危舊房,要統籌各方面資源,全力推進這一民生工程,力爭本屆政府任期內全部完成,使群眾從“憂居”到“宜居”。這項工作去年已經啟動,目前正在逐個落實改造方案,根據不同項目情況采取不同的開發模式,排出時間表,先易后難、滾動開發,確保如期完成改造任務。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