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上,很多醫衛界政協委員都收到了一本書《我的死亡誰做主》,倡導人“尊嚴死”,即“自然死亡”。
送書人是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凌峰。她建議,我國應制定“自然死亡法案”,將“生前預囑”納入醫改議事日程,讓挽救無望的患者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自愿選擇離世方式。凌峰強調,“自然死亡”不同于“安樂死”,只是在死亡已不可逆轉情況下,停止延命的醫療措施,任由生命自然逝去,以減少不必要的搶救帶來的痛苦延續,維護死亡的尊嚴。
醫生觀點
1/3危重病人搶救是無謂的
全國政協委員、北大醫院心內科教授霍勇:我贊成“自然死亡”。在醫院里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死馬當活馬”、“有一分希望,我們就要做一百分的努力”,種種社會原因,比如兒女要“盡孝”,醫院、醫生擔心醫患糾紛,造成很多明知是無法逆轉死亡的終末期患者,還在搶救。這樣的搶救,對患者的生命延續非但沒幫助,有時還會對其造成更大痛苦;此外,對醫療資源也是浪費。我估計醫院內1/3的危重癥病人,對其的搶救是無謂的。
方法論
由醫生團隊判定執行時機
霍勇:推行“自然死”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即使患者生前有“預囑”,誰來判定執行“自然死”的時機?這與安樂死不同,實際上患者家屬無權決定何時讓患者死去,否則就會出現很多倫理問題。因此必須由一個專業醫生團隊,根據患者的疾病和病征來科學判定什么時候可執行“預囑”,建議患者自然死去。
這個醫生團隊,應由患者的主治醫生,致死性疾病相應學科專家,以及醫學倫理學人士組成,也可借鑒國外法庭陪審員經驗,邀請獨立第三方來參與和監督醫生團隊對“自然死”時機的判定和建議。
官方態度
推行“自然死”時機不成熟
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我很贊成凌峰教授關于“自然死亡”的觀點。但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目前在中國推行,時機還不成熟。如果操作不當,“自然死”會變成“安樂死”,引發很多倫理問題。
另外,中國目前正在推行器官捐獻工作,人們剛開始接受器官捐獻的中國三類標準,即腦死亡、心臟死亡和心-腦死亡,如果現在又開始推行“自然死亡”,很容易造成概念混淆。因此,“自然死亡”的推動要非常審慎。
會場之外
網友擬“生前預囑”吁關注“死亡”
日前,由一群志愿者創辦的“選擇與尊嚴”網站,為中國人擬寫了首份生前預囑的樣本,即《我的五個愿望》,凡是年滿18周歲的成人均可填寫,以便于人們在健康或意識清楚時簽署說明文件,即在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的指示文件。
文件五個基本要點是:“我要或不要什么醫療服務”、“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支持生命醫療系統”、“我希望別人怎么對待我”、“我想讓我的家人朋友知道什么”和“我希望讓誰幫助我”。該文件并不具備法律效應,網站創辦者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幫助病人的家屬了解病人無法表達的想法,同時也呼吁社會對“死亡”關注并思考。(記者 魏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