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昨天在全國政協經濟界別聯組討論會上,多名政協委員發言批評地方政府對G D P過度偏好,負債風險加大,重大項目風險評估走形式,甚至給一袋大米、三袋洗衣粉讓農民畫鉤,虛報群眾滿意度。
地方政府對經濟高速增長過度偏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在發言中直言:“現在有些地方政府行為公司化,有些地方領導就像CEO。”他指出這源于地方政府對經濟高速增長過度偏好,地區競賽非常嚴重。
他援引一組數據說,全國兩會前各省公布2013年經濟增長目標,31個省有24個超過10%,平均比全國7.5%的目標高兩到三個百分點。“而地市設定的G D P增長目標一般也會比省區高兩到三個百分點,那地市加權平均可能比全國高四到五個百分點。”
潘功勝說:“這說明地方政府熱衷經濟競賽,對GDP的過度偏好非常強烈。經濟增長高速度在目前情況下和投資的高速度和銀行融資的高速度是相關聯的。國有銀行在信貸上面臨的壓力非常大。”他建議國家對地方政府負債進行限制,提高負債的規范性和透明度。同時加強對地方政府投資行為引導,使其和中央政府調整經濟結構的發展目標趨同。
地方政府虛構群眾滿意度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總經理肖鳳桐舉例說明地方政府對重大項目建設的風險評估走形式。“我們去下面調研,發現有的地方政府跟農民說,你要是畫鉤,就給你一袋大米,三袋洗衣粉。”地方政府上報的99%、98%的群眾滿意度,實際上往往是不足的。
肖鳳桐認為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有些地方政府上項目積極性很高,從而不顧資源環境和社會條件的限制,“可行性研究變成可批性研究,風險評估走形式。項目業主承擔經濟責任,而地方政府承擔社會維穩的責任。”
環境保護、群眾健康應放第一位
肖鳳桐建議國家發改委牽頭認真編制產業發展規劃,提高對建設項目環境承載力的評審要求,加強監管使得地方政府在項目論證環節充分聽取所在地居民群眾的意見。
全國政協委員、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說,現在的發展階段應把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群眾健康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再上新項目必須嚴把論證關,讓社會民意代表和意見領袖參與到論證環節。(特派記者 吳渤 實習生 黃姝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