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
4、集團管控能力
2006年,劉老根大舞臺進入了成熟期,票價由200元漲到330元,即使是這樣,在電視劇的拉動下,人們還是慕名前來觀看。而令人費解的是北京的劉老根大舞臺開業伊始,票價就定為380元、580元、680元三個檔,這樣昂貴的票價竟然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于是又衍生出高價倒票的“黃牛黨”。如今“趙家班”在全國10個劉老根大舞臺每天都是同步提前熱場,統一的大紅燈籠、苞米棒子、毛驢拉磨還有滑稽表演。值得一提的是在沈陽這個省會城市里竟然經營著三家劉老根大舞臺,并且都十分紅火,每天上午10點多當天的票就賣完了。
在這所有背后,描繪的是一副趙本山打造的商業地圖,以本山傳媒為依托的“趙家班”遵循著“土洋結合”的模式,抓住了二人轉經營的要害,對其巧妙的包裝和推廣,使之成為東北民間藝術的代表,并采取舞臺演出、拍電視劇、辦文藝晚會、辦學校、做影視基地等多種方式將其放大,形成了一條龐大而復雜的產業鏈。
而剛讓人驚奇的是,很多人事業做大之后隨之而來的崩盤在趙本山身上卻沒有出現過,他依舊牢牢抓住這條產業鏈,這意味著,在未來的幾年內,他依舊是這個龐大商業王國的主宰者。這不是一般企業家可以做到的。現在的趙本山在商業上的成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在演藝界的成就,他已通過自己的商業天分聚集了億萬財富。在他成功的背后,蘊含的是比“聰明”、“運氣”威力更大的商業基因。
可以這樣說,中國有很多藝人轉行經營演出業,比如陳佩斯做大道文化,楊麗萍做云南印象。但藝人往往缺乏經營管理的能力。趙本山是一個特例。他是農民出身,但天生有控制企業的能力。他把公司的各塊業務做成了一條產業鏈,把演出、電視劇、教育、旅游結合起來,互相支撐,這對于一個成長自社會底層的藝人來說是很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