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新聞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國際 > 正文

中國人情消費名目繁多 禮變現情變味(圖)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3-01-31 07:40:54 字號:TT

中國人情消費名目繁多

  核心閱讀

  臨近年關,婚禮聚會拜訪扎堆,壓歲錢、隨禮錢、“打點”錢……不少人數著自己的人情消費預算,又一次咬著牙關、勒緊褲帶。

  近年來,人情消費名目越來越多、數額越來越高,連帶著宴席也越擺越鋪張。本該是正常交往、聯絡感情,成了很多人的煩心事,不僅費錢,也讓攀比之風惡性循環。

  農村大嬸近一個月上了9份禮

  攀比的禮金 鋪張的宴席

  “舅舅家兒子結婚,上禮1000元。街坊搬家,送了1000元。今兒是臘月十九,又要去吃桌(河南地方話,吃酒席),還得出1000元。”臘月剛過了一半,家住河南洛陽農村的劉春玲(化名)已經記了好幾筆賬(見上圖)。

  “年前婚期稠(密集),這個月估計一萬塊錢也打不住。”劉春玲說,這兩年不知怎么回事,農村的禮金噌噌往上漲,婚喪嫁娶、搬家上梁、小孩滿月、升學入伍,哪一項也少不下來。而且農村禮金名目繁多,兒孫結婚要給“添箱費”,認親要給“改口費”,最低也是100元。劉春玲70多歲的婆婆也不能“幸免”,每個月65元養老金都用來上禮還不夠。

  大兒子去年秋天結婚,劉春玲看到禮單自己都嚇了一跳:家境很一般的也是300元,叔伯兄弟能到2000元。最后算算,一共收了580份禮金10多萬元,待客86桌,也花了5萬多。

  她留意到禮單上有不少涂抹的痕跡,記賬人說,有個遠房親戚先行了100元的禮,后來翻翻禮單,覺得低了,當場又抽出兩張票子,改成300元。“5年前撐死了也就100元,現在不到100元都不入禮單。”劉春玲一個親戚家兒子最近結婚,直接告訴記賬人,不到100元不收,省得酒席“賠本”。

  禮金太高,又不得不送,生出了許多讓人哭笑不得的事兒:為了把送的禮“吃”回來,有人湊一大家子人去吃酒席,菜剛上桌,就張開塑料袋子倒進去。飲料剛擺上,就塞到桌布下面藏起來。

  “其實真的不想收這么多禮,還的時候往往還要加錢。”劉春玲算算,送出去的總比收回來的多。

  在農村,“行禮”是衡量人際關系親疏遠近最重要的尺子。劉春玲說,行禮多少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親友關系遠近,能不能互相幫忙,要不要求人辦事。以前親戚小孩兒滿月,花五塊錢撕四尺花布,孩子長大了還能用;房子上梁,親戚蒸一籠饅頭提過來,匠人們吃飽了好干活。可是現在幾乎都“變現”了,就覺得變味兒了。

  “這都是被沾官帶氣兒的人鬧的。”劉春玲說,她最早知道禮金可以高到2000元,是在某個鄉鎮干部兒子的婚禮上。當時下面有人主動張羅著通知鄉鎮企業,“就像攤派一樣,出小車湊婚車隊,還得行一份大禮。這個領導調走了,輪到你家兒子結婚,還好意思通知人家領導嗎?這就是白送!”

  小生意人曬一年送禮賬單

  今年賺10萬 人情花一半

  小李今年26歲,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山東一個小縣城,開了一家機械零件加工廠。經過三年的努力,小工廠去年的產值達到了200多萬元,除去各項成本和銀行貸款的利息,小李今年能掙10萬元。

  幾年打拼,讓小李深諳關系、人情的重要性。今年,小李早早為客戶備下年貨的同時,也給工商稅務等相關部門的領導們準備了豐厚的禮品。他買了將近6000元的購物卡、4000多元的酒、5000多元的魚、1000多元的煙,還有花生油、柴雞蛋、牛奶等大約2000元。

  “這些部門惹不起,聯絡聯絡感情是必須的。”小李告訴記者,如果是比較熟悉、夠得上當朋友的,就送煙酒魚肉柴雞蛋,拜訪一個人花費大約三四百塊錢;如果是不太熟的人或者領導,除了送煙酒魚肉之外,還要送購物卡,面額從500元到5000元不等。過一個年,他光給領導和客戶送禮就要花費將近兩萬元。

  過年免不了登門拜訪,小李還要給領導的孩子留壓歲錢。關系重要點的,一般是400元到600元;一般的,給二三百元。小李算了一下,今年需要留壓歲錢的至少有七八個。

  “關系理順了,才好辦事。”小李說,不光是年底送禮,過中秋節的時候得送,平常也得花錢打點,隔三岔五還得請部門領導和客戶們吃飯喝酒,吃吃喝喝一年也得1萬多元。

  人情花費還不止這些。小李說,現在身邊的同學朋友都到了結婚的年齡,隨“看喜錢”關系好點的600元到800元,關系一般的400或500元,過去一年他光這一項支出就達5000元。

  小李算了一筆賬,今年賺了10萬元,送禮、維護關系至少要花5萬元,這錢賺得真難真累!

  費了金錢 壞了風氣

  禮尚往來應有“度”

  “現在送禮變化太大了,以前就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大家互相表示一下,有那么個意思就行,現在就連親戚同事之間的禮物也越來越‘講究’,完全變了味兒啦!”武漢市某重點中學退休教師王洪民說。

  名目增多,數額高漲,人情支出讓人“壓力山大”

  剛在江蘇南京一家文化公司工作的張洋,用“壓力山大”一詞形容過年回家的人情往來。“光說壓歲錢,姥姥家那邊有十幾個孩子,給不過來啊!”張洋哀嘆。

  平日人情支出也不可避免,甚至還有“破產”的時候。去年8月,張洋老公的一個表妹考上了大學,另一個表弟要出國讀書,每人給了2000元的隨禮;同月還參加了一個同事婚禮,湊了600元的份子錢;給一個好友過生日,買了近200元的生日蛋糕。“我一個月工資4500元,入不敷出啊!”張洋說。

  記者發現,如今人情往來名目日益增多,范圍越來越廣:除去逢年過節、紅白喜事以及喬遷之外,考學、參軍、開張、住院、工作調動等也都能辦事收禮。29歲的撫順人小王說:“我們那兒一般結婚、升學、生孩子、孩子滿月、一周歲、搬家、喪事,都要辦。”

  同時,越來越高的數額,也讓人情成了不能承受之重。老家在黑龍江齊齊哈爾農村,26歲的小盧說,冬天農閑,農歷臘月結婚的多,他母親這個月已經給出1000多元禮金了,“我爸媽都是農民,兩人一年收入一共才1萬多元。”

  這些普通人的煩惱,如果到了領導干部身上,更容易讓人聯想到腐敗。許多領導干部就是在節日期間你來我往的“人情往來”之中被拖下水的。

  攀比心理和社會風氣,讓感情變現、禮俗異化

  盡管叫苦不迭,在記者采訪中,不少人均表示“很無奈,但還是必須送”。小盧說:“大家都住在一個村子里,十里八鄉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如果現在不去不給,將來自己家辦事兒沒人來多丟人啊。”

  張洋則說:“這也是現代人之間交往的一項基本規則,不這么支出自己早晚會受到鄙視和冷落。”

  專家指出,送禮風盛行的成因復雜,有習俗、風氣、心理等多種因素影響。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說,中國是人情社會,禮尚往來在過去是熟人社會的傳統禮節。但目前的狀況和社會風氣有關系,人人都想表現相互之間的感情,但都體現在金錢上,用金錢多少代表關系親疏。大家又都喜歡攀比,造成人情支出水漲船高,而辦事者大操大辦,更加重了這種心理。

  另外,不少人也有算盤:別人都在辦,自己付出好多錢,所以也要辦一些把錢收回來。小王說,他有個同學,根本就沒考上大學。可是家里要是不辦,以前送給別人的就收不回來,他爸媽就只好捏造了一個大學,說兒子考上了,在村里大擺流水席。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認為,送禮是一種聯絡和維系感情的方式,也是一種環境的產物,大家都送,你就不能不送。但有時候,送禮和權力難免聯系在一起,跟腐敗湊一塊兒。

  夏學鑾指出,現在“熟人”和“圈子”很重要,于是好多人情往來變成對干部、領導、上級的送禮,用物質東西交換社會地位、榮譽等,禮節變成了一種交易,極易造成貪污腐敗。

  專家倡議禮尚往來有度,用制度遏制腐敗空間

  周孝正認為,人情往來是傳統文化的沉淀,民間正常的迎來送往無可厚非。但是,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而這需要改造環境、移風易俗,各級政府、領導干部應該帶頭示范。

  夏學鑾建議,可以利用鄉規民約來約束上限。不少專家也倡議,禮尚往來應當重視溫情關愛,盡管古語有云“來而不往非禮也”,亦有謂“禮輕情義重”。

  為了防止節慶的人情往來成權錢交易,滋長腐敗,周孝正指出,更關鍵的是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對領導干部收受禮品行為用具體的規定限制。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介紹,香港節假日期間親朋好友相互往來也非常頻繁,但香港要求官員必須將收受他人的禮物公開申報,避免正常的禮尚往來變成權錢交易,同時又可以提醒一些官員在收受他人財物的時候注意利益回避。

  喬新生建議,應完善制度,對于國家工作人員在公務活動以外接受他人禮物如何處理作出明確規定,并把公務員正常的禮尚往來與非法收受賄賂區分開來。

分享到:
-

-

相關閱讀青島新聞

我要評論 提取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島新聞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岱山县| 阳信县| 留坝县| 北流市| 乐东| 龙南县| 辉县市| 康定县| 德昌县| 军事| 古浪县| 饶阳县| 鹤峰县| 兰溪市| 克东县| 荥阳市| 清远市| 开鲁县| 乾安县| 沐川县| 咸丰县| 晋江市| 石景山区| 泗洪县| 哈密市| 监利县| 汉沽区| 彩票| 砀山县| 浦县| 多伦县| 阿拉尔市| 凭祥市| 靖边县| 宜兴市| 新民市| 饶阳县| 集安市| 阿拉善右旗| 甘泉县|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