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隨筆:假如你是劉洋,你會怎樣?
劉洋說:“我還會救人,這是本能。”筆者相信,這個善良小伙說的是真心話,也會言出必行。可親愛的你,假如你是劉洋,你還會那么做嗎?
我不是在這質疑大家的善良,也無意褻瀆愛心的力量,所有的情緒都指向一個焦點:見義勇為的人,憑什么流血又流淚???
病痛,劉洋可以忍受;可錢,他真的拿不出。劉父求助,被村鎮領導以“很忙”、“沒空”等說辭搪塞。或許在這些人眼里,劉洋是誰,并不重要,他受傷和自己沒半毛錢關系。都說在其位謀其政,敢問這些領導,您謀的是什么,是民間疾苦,還是百姓呼聲?
當然,如果我們問責村鎮領導,也只能是道德層面的譴責,對方毫發無損。那么,問題出在了哪?答案很明確———制度。善良、愛心、見義勇為等等,都是道德層面的詞匯,或許與制度無關。可缺少了制度保障,獻愛心成了“傻子行為”,見義勇為成了自討苦吃。
我們的制度,總是在意白紙黑字,在意猩紅大印,缺少對良知的呵護,缺少對英雄的鼓勵,缺少那么一點溫情。
愛心是可以傳遞的,冷漠也一樣。制度是指揮棒,你熱烈民眾就熱烈,你冷漠社會就冷漠。今天你鼓勵劉洋,明天將會有更多的劉洋站出來。
當然,寫下這些,就是希望,我們的指揮棒能像希瑞的神劍,賜予社會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