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杭椒牛柳加 “嫩肉粉”、孜然羊肉中加“羊肉精”、火鍋調料中滴“一滴香”……在我們日常飲食中,添加劑早已成了一種不可或缺的東西,在國家規定的限量中添加不影響安全,但當“定量”變成“約量”,食品添加劑的安全又怎么保證?對此,市政協委員張洪義專門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設立食品添加劑專營制度和銷售去向登記制度。 走訪>>> 大廚添加全靠“估摸” 昨天中午吃飯的時候,記者與市政協委員張洪義一起來到一家知名酒店的后廚看到,一份份色香味俱全的菜從大廚老梁手中誕生,但每道菜在出鍋前后,老梁都會從灶臺下面的瓶瓶罐罐里往菜里添加些什么。做杭椒牛柳時,他掏出的是一桶“嫩肉粉”;孜然羊肉出鍋時,他放進去的是“羊肉精”和“肉香王”;牛肉火鍋里滴了兩滴“辣椒精”,南乳大排出鍋前,老梁澆上了一小勺“南乳汁”,盛盤后色澤明顯比之前鮮亮。 “不用吃驚,我這算加得少的,你去別的飯店看看,他們加得更多。”老梁看著記者驚訝的表情說,飯店為了講求色澤、賣相、口感、味道以及低成本,必須要使用這些添加劑,辣椒精、嫩肉粉、肉香王、雞粉、乙基麥芽酚、三花蛋奶等都是最常用的。乙基麥芽酚是純添加劑,幾乎所有成分都是化學合成,主要作用是增香,煲魚翅、鹵牛肉的時候用;辣椒精的辣度夠猛,雖然湯里看不出辣椒的顏色,但吃起來很辣,而且越辣越想吃。 記者看到,食品添加劑的瓶瓶罐罐上標著建議添加量從0.1%至2%不等,但在實際操作時,全憑廚師自己“估摸”。老梁說,放少了出不來效果,放多了顧客也得湊合著吃。 調研>>> 批發市場里隨便銷售 張洪義說,“兩會”前他專門到市場上做過調研,市面上銷售的食品添加劑有23個種類,2000余種,主要包括酸度調節劑、抗結劑、消泡劑、抗氧化劑、漂白劑、膨松劑、著色劑、護色劑、酶制劑、增味劑、營養強化劑、防腐劑、甜味劑、增稠劑、香料等。 特別讓張洪義擔心的是,食品添加劑在撫順路批發市場、小商店、調料品店里隨便銷售,銷售數量、銷售去向沒有控制,這些都極易造成食品添加劑的濫用。另外,銷售食品添加劑的單位資質沒有界定,經營資格的取得非常容易,造成食品添加劑管理相對比較混亂。 經過調查后,張洪義認為,目前的添加劑監管混亂主要存在4個方面,首先經營資質取得比較簡單,經營食品添加劑沒有專門的控制單位,沒有對食品添加劑的銷售進行專營控制;其次,食品添加劑都有必須的儲存條件,現有的銷售食品添加劑的單位,沒有專用的食品添加劑儲存條件,容易造成食品添加劑的變質;第三,食品添加劑的銷售數量和銷售去向都沒有控制;第四,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單位沒有定量控制,大部分單位都是約量。 建議>>> 設立添加劑專營制度 張洪義說,他專門咨詢了食安部門的專業人士,食品添加劑在餐飲業正常使用是被法律允許的,但對于其使用量卻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只要嚴格按照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劑,食品就是安全的。”張洪義認為,食品添加劑安全的前提是嚴格管控,如果隨便銷售、隨便添加,肯定存在安全隱患。 “我建議設立食品添加劑專營制度,對銷售和使用添加劑的企業嚴格監控。”張洪義認為,首先要發放食品添加劑專營證,建立食品添加劑銷售單位驗收制度,保證銷售單位具有合格的銷售人員和儲存食品添加劑合格的倉庫條件;其次是建立食品添加劑定量、定向銷售制度,購買食品添加劑時,購買單位應提供證照,并根據使用規模核定使用數量;第三是建立有效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檢查制度,加強對食品添加劑使用企業的檢查力度,嚴控食品添加劑的使用。 市政協委員逄銘新認為,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非常大,確實應該加強日常監管,建立專營制度、設立完善的追溯體系是趨勢,但短期內設立專營制度、銷售追溯制度難度較大,因此食安監管部門應該加大日常檢查力度和處罰力度,防止食品添加劑濫用。記者 臧旭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