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1日電 依然保持堅挺的房價,居高不下的日常生活支出,讓許多百姓手中的工資性收入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讓百姓為之欣喜。新華社記者近日深入基層,感受到百姓對增加工資性收入的殷切期盼。但專家指出,能力的貧窮是最大的貧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多渠道提高低收入群體工資性收入的同時,還應立足長遠不斷提升低收入群體的整體致富能力。
消弭收入差距“鴻溝”任重道遠
中專畢業兩年的劉萌萌是山東滕州金晶玻璃有限公司的一名堆垛機操作工,經過培訓后她已能足夠勝任眼前的工作。由于單位上給像她這樣的農民工交了五險一金,對每月1700元的工資收入她感到挺滿足。而在不遠處以煤產業為主的兗礦集團,職工平均年薪能拿到6萬元,而且能享受到較好的福利待遇。
這是國企與民企、資源型企業與一般制造業企業間職工收入差距的一個縮影。作為衡量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一個指標,0.4以上的基尼系數表示收入差距較大。但來自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家庭的基尼系數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這也表明當前中國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
12月5日,平安養老保險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直屬中國工運研究所聯合發布數據,今年“中國企業員工福利保障指數”為65.37,反映出目前國內員工福利處于基礎滿意水平。從分項比較上看,企業間差別較大。其中,金融行業最高,多項指標指數超過70,而印刷等行業排名墊底;從企業性質看,外企滿意度最高,接下來是國企,民營企業墊底。
在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在國民總收入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據國家統計局2000年-2010年資金流量表數據顯示,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53.3%下降到47.8%。國務院研究室主任謝伏瞻說,由于收入分配及相關領域體制改革還不到位,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沒有根本扭轉,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間、不同行業之間收入差距還比較大,收入分配秩序仍不規范。部分行業企業高管人員收入畸高,與一般員工收入差距過大。
當然,收入分配領域的一些突出問題,很大程度上也是改革滯后、政策不完善造成的。尤其是由于資源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一些資源性行業企業以低成本甚至無償使用公共資源。一些行業門檻過高,限制社會資本進入參與競爭,固化了行業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讓百姓工資性收入增長跑贏CPI
“一分一分地攢,一把一把地花”,這是最令普通百姓糾結的收支感受。如今,毛票、分票實際已逐漸退出市場,貨幣的購買力在百姓手頭“發毛”。十幾年前,誰也不會想到一棟房子會漲到幾十萬元、上百萬元。盡管自去年9月1日后,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由每月2000元提高至3500元,將納稅人群比例由28%下降至12%左右,但相對于物價水平的更快增長,仍然讓百姓捂緊了口袋。
山東省高青縣木李鎮中學教師孫軍說:“14年前,我是內蒙古的一名教師,每月工資、福利、住房補助等加起來共計1000元左右。之后來到山東后,工資一下漲了300多元。尤其是最近3年我的工資直線上升,已經達到3000多元。然而,隨著物價快速上漲,我每月的各項支出也水漲船高。孩子學前教育費500元、老人贍養費600元、生活開支1000元、房貸1000元,每月只剩下妻子在飯店打工的1200元,日子挺緊!我在期望著有新的收入盼頭。”
在廣西南寧市,46歲的西鄉塘區環衛站環衛工人黃潤愛月收入2300元,而10年前同樣的工作才200多元。“生活比過去好了,最大的盼頭是能有一間自己的房子。希望未來工資翻一番能夠實現,但物價別漲得太快。” 她說。
“環衛行業屬于偏低水平,按照工作量、工作難度、臟苦累辛苦程度看,既是高危行業,又是低收入行業。2000多元收入是今年才落實,以前只有1000多元,與壟斷行業收入差距太大。”南寧市西鄉塘區環衛站工會主席朱偉雄說。
十八大報告提出,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謝伏瞻說,這是解決當前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分配不公等突出問題的重要著力點,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
既要提高收入更要提升致富能力
記者在基層采訪發現,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資水平,還是要靠擴大就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入手。如果實體經濟得不到發展,廣大中小企業不能茁壯成長,增加就業與收入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山東棗莊市鮑溝鎮是一個玻璃產業集群鎮,黨委書記邢軍告訴記者,鮑溝鎮有3家小額貸款公司,但一些中小企業仍面臨融資難題。銀行有過橋扶持資金,但時間太短只有一年,一家新企業要上生產線,貸款以房屋和設備為抵押,投產就要一年時間,卻馬上面臨還本付息了。
當前,仍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的“中國制造”,在提高勞動報酬上面臨較大壓力。“中國企業員工福利保障指數”調查表明,有20%多的受訪企業明確表示不會增加人工報酬。濟南金龍印務有限公司經理孫金龍說,現在企業利潤薄如紙片,行業競爭激烈,企業只是在勉強維持運營,很難再給工人漲工資。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認為,補收入不如補能力,只有提升低收入者整體素質能力,才能逐漸縮小分配差距。如果采取漲工資等強制性縮小措施,可能會損害企業效率,導致發展停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在北京市房山區長安汽車公司寬敞的組裝車間內,24歲的楊陽臉上充滿著陽光般的笑容,他感覺中專學的汽車制造技術不夠用,現在正在自學大專。“如今每月能拿3000元,愛人也在同一企業工作。干多少事情拿多少錢,對現在的付出所得感到知足。但還是希望能在能力上不斷提升自己,踏踏實實把工作干好,爭取有更多的收入。”
近來,除了職工自身努力外,政府與企業均在積極提升勞動者致富能力。近日,山東省首家縣級零工勞務市場在棗莊市薛城區落成啟用,為務工者免費提供培訓登記、政策咨詢等服務。據薛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張佰成介紹,薛城以高校畢業生、農村勞動力和就業困難群體為重點,依托當地職業中專和技工學校,實施“陽光培訓”和“金藍領”工程,正在加大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力度。2010年以來,已轉移農村勞動力2.5萬人,新增城鎮就業再就業3.6萬人,城鎮失業率連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記者 呂福明 韓潔 陳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