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低標價、高賣價”,涉嫌價格欺詐的家樂福這幾天又一次站在了風口浪尖。家樂福最新回應,將價格戲法解釋為:“僅為萬分之一,是工作疏忽”。不過,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整改期間的家樂福太原長風店依然頂風而上,部分生鮮熟食類食品居然是“早產兒”。
家樂福“當天”生產熟食被曝不新鮮
太原長治路的王女士常去家樂福購買蛋糕、饅頭、發糕等現做食品。在她看來,像家樂福這樣的大超市自制的食品衛生,讓人放心。然而,幾次經歷讓王女士感覺不太對勁。
王女士:明明標示當天生產的蛋糕和饅頭,但有時候吃起來好像并不新鮮。標簽和包裝上標注都是當天生產,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根據王女士提供的線索,記者12月11號晚上來到正在整改的家樂福太原長風店,超市值班負責人正在不斷催促員工排查標簽。
當晚不到8點,熟食區顧客已經不多。在中式點心區,大量發糕等食品整齊擺放在櫥柜里,然而它們的生產日期已經迫不及待被換成了“明天”,也就是12月12日。
記者:你這個標簽為什么是“明天”生產的?
售貨員:我們一會忙不過來,就先換了。
記者隨機購買了兩個11日出鍋,已經冰涼的油煎小籠包。標簽顯示保質期只有一天。而在櫥柜上,小籠包的生產日期已經改成了12日,即將過期的食品搖身一變成了新鮮貨。到了晚上9點多,在超市的糕點專區,記者又發現,在臨近關門之前,售貨員迅速將一排各式蛋糕的生產日期換成了明天:
記者:這個蛋糕保質期是幾天?
售貨員:三天。
記者:那您這個蛋糕是什么時候生產的?
售貨員:今天。
記者:也就是說還能放兩天是吧?那為什么標簽換成是明天生產的?
售貨員:沒人了,我們就換標簽到明天了。
記者:你這個東西是生產的啊?
售貨員:肯定一天賣不掉啊,下班了,下班了我們就換日期。
家樂福:企業這么大 不怕罰
資料顯示,家樂福是歐洲第一大零售商,世界第二大國際化零售連鎖集團,目前在中國門店已經超過200家。然而,在中國,家樂福玩“欺詐游戲”可謂得心應手。上海、昆明、武漢、重慶、鄭州等多地的家樂福都被爆出過花樣百出的欺詐陷阱。
價格欺詐事件披露后,家樂福太原公關經理喬旭東曾表示要加強管理,避免類似事件發生。
喬旭東:發生這種情況我們不愿意看到,但是既然發生了,我們就要正確面對,認真對待。
12日就暗訪更改生產日期一事繼續采訪喬旭東,他明確表示已經知道此事。
喬旭東:我問了一下保安經理,昨晚上他值班。他說有這個事。
13日,中國之聲另一名記者就食品早產事件再次向喬旭東求證,對方卻玩起了“躲貓貓”:
記者:更改日期的事情,是怎么一回事?
喬旭東:這個事情我是頭一次聽說,不太知道,沒人跟我匯報過相關這種情況。我不知道此事。按照正常的流程家樂福是不可能的。
價格欺詐曝光后,家樂福中國區高管來到太原明確表態接受太原市物價局的處罰。太原市物價局表示,該案已按法定程序進行處理。家樂福在中國被罰恐怕不是第一次,違法行為罰而不止又是為何?家樂福太原長風店值班負責人道出了企業對待處罰的態度:
負責人:企業這么大,罰款呢,不怕!
專家:“屢罰屢犯”因違反成本低
面對既往的欺騙行為,國家發改委曾一度責成有關部門對家樂福最高處以50萬元的罰款。經濟學家馬光遠認為在重新審視企業會不會再令客戶信任的誠信成本的同時,還要充分認識到家樂福“屢罰屢犯”的原因。
馬光遠:我們不僅僅是罰款幾萬,甚至幾百萬,對家樂福這樣的企業沒有太大的意義;我們本土的零售企業沒有形成一個可以跟家樂福抗衡的規模,這是它可以去肆無忌憚得去做這些事情的主要原因。
中國消費者協會原副秘書長武高漢也認可,家樂福之所以會屢罰屢犯,是因為違法成本太低。
武高漢:就從現在屢教不改的現象,只能反映出一個問題,中國的法律建設出現了漏洞,被別人鉆空子,罰款遠遠低于他的違法盈利,所以他才敢一而再再二三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