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輿情在線”點評】 從目前來看,塑化劑事件已不能簡單的看作是食品安全問題,它牽扯到了眾多的行業和領域,暴露了從企業到行業再到監管的種種問題。作為知名企業和上市公司,深陷“塑化劑”危機的酒鬼酒原本可以以應有的擔當,塑造負責任的企業形象,但其在危機處理和輿情應對上敗筆連連,反而使之一而再再而三深陷泥淖。 1.酒鬼酒回應快速,但從否認到道歉、提出整改方案,始終堅稱產品無害,沒有關切到公眾利益核心,道歉被指無誠意,回應也就沒有實質效果。在事件發生當天,酒鬼酒就即時作出回應并停牌。但是,面對涉及消費者人身安全的重大問題,酒鬼酒先是矢口否認,被確定存在問題后,又急于撇清責任,以行業標準缺乏為由堅稱產品符合國家標準,乃至堅持“每天飲用1斤無害”的說法,不僅讓其“道歉”的真誠性大打折扣,還讓網民感到氣憤。因此,盡管酒鬼酒多次道歉,但“道歉而不認錯”、拒不召回的態度以及不提對消費者補償措施的做法,折射出酒鬼酒缺乏應有的擔當和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因而,其每一次回應非但無法平息輿論,反而激起新一波的輿論高潮,其股價更是連續跌停。 2.企業輿情應對混亂,回應口徑不一,甚至公然爽約,嚴重損害公司公信力。酒鬼酒“塑化劑”危機發生后,已有多人“登場”進行回應,包括酒鬼酒副總經理范震、酒鬼酒總經理夏心國、酒鬼酒董秘張儒平,還包括多位未透露身份的管理層人員。多人登場代表公司發言,不僅未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反而自相矛盾增加輿論質疑。如《新京報》27日發表題為《酒鬼酒今起全面暫停生產》的文章,援引酒鬼酒總經理夏心國的話稱,“目前公司其他生產線均已停產,僅剩的這一條也將于今日停產”;當日晚間,酒鬼酒又發表公告,澄清稱“目前公司未全面停產”。此外,酒鬼酒副總經理范震受訪時曾表示,預計在11月25日中午向外界公布具體的整改措施以及時間表。但是直到11月25日晚上,酒鬼酒公司仍未公布相關內容,爽約公布“整改時間表”。在危機處理中,酒鬼酒多方表態,卻相互矛盾,甚至爽約的行為,進一步助推塑化劑風波持續發酵,公司公信力一再受損。 3.作為上市公司,酒鬼酒忽視公眾知情權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責任,嚴重損害了投資者權益,而權威機構的失語也使得輿論在對真相的猜測中繼續發酵。從媒體報道來看,在媒體曝光前,酒鬼酒已發現了塑化劑超標的情況,但問題直到被曝光依然沒得到重視和解決,而且一直在“繼續排查”,未向公眾公布。可見,作為一個上市企業,酒鬼酒不僅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利益,也忽視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連續跌停讓普通股民損失慘重。此外,酒鬼酒塑化劑事件持續發酵,各渠道的各類信息鋪天蓋地。究竟是酒齡的“增稠劑”還是生產設備問題,究竟是白酒行業潛規則的揭發還是做空白酒股的“陰謀”,并沒有任何一個權威機構給予回應。網民只能在眾多信息碎片中找尋和猜測,并且這種發酵必然伴隨著消費者信心和企業信譽的流逝。 如同通過“三鹿”普及了“三聚氰胺”一樣,這一次公眾又通過“酒鬼酒”再次普及了“塑化劑”知識。酒鬼酒的“塑化劑丑聞”,已經超出酒鬼酒自身,成為一場潛在的食品安全公共事件。在此關鍵時刻,政府監管部門不能緘默,而需主動行政,盡早給出一個權威說法。從保證公共食品安全這一最高出發點出發,這樣做不僅是網民的期盼,也是提升公眾對食品安全信任度的唯一辦法。 【“輿情在線”建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