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珍是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的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她分析了很多80后年輕父母希望自己寶寶認識其他異性寶寶的原因。
“大多數80后的新媽媽都是獨生子女,她們中的很多人沒有兄弟姐們可以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她們往往會找和自己一樣有寶寶的人,分享育兒經驗。讓孩子在一起玩,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兩個家庭在一起交流,有些人覺得可以緩解孤獨和壓力。至于結成娃娃親的‘小夫妻’,讓他倆
楊女士還說,有一次她在幼兒園門口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她接孩子回家,路上碰到同班的小女生,兒子坐在自行車上向那個小女生喊道:“我要和你結婚。”小女生問:“為什么要和我結婚啊?”兒子說:“因為我要成為你的好朋友。”
故事二 8年友情促成“娃娃親”
青島市南區的彭先生是一家國企的員工。他認為:“小時候在一起玩過的,長大了才能互相幫助。”
彭先生的女兒剛出生3個多月,在小區閑逛的時候,他說:“現在‘娃娃親’不具備法律意義,不就是找個人一起玩嗎,這個當然可以找。”他表示如果有可愛的小男孩,他也愿意給女兒結成“娃娃親”。
“發小才是最鐵的,長大認識的朋友,關系都不如小時候的鐵。你干點什么事,求人幫助,不用問最后出最大力氣幫你的肯定是發小。”從農村闖蕩到城市生活的彭先生對友情有著自己的體會。正因為如此,他覺得給女兒結個“娃娃親”也挺好的,讓孩子們在一起玩,雙方父母之間也會走動一下,反正孩子以后的感情肯定都是自己做主。
彭先生特意提到媒體報道的24歲南京姑娘朱媛的故事,這是從小結“娃娃親”后來結婚的一個實例。他說:“你看也不是沒有成的,成了之后也不是什么壞事。”據報道,朱媛家境很好,老公王彧是廣東一名武警,家境普通,沒有給她買房、買車。但朱媛說自己很幸福,因為老公算得上她的“青梅竹馬”,一度失去聯系的兩人能夠走到一起 ,最應該感謝的還是雙方家長20多年前給他們結下的“娃娃親”。
提及“娃娃親”,有的人會說,“孩子雙方父母是莫逆之交,兩家人感情深厚,為增進感情一般會給孩子結‘娃娃親’”。在古代,有人在寶寶出生之前便指腹為婚,如果是異性,則結成夫妻;如果為同性,則義結金蘭。
黃島的臧先生和朋友交往了8年,現在他和朋友都已經成家立業。臧先生有個兒子,他的朋友有個女兒,兩家人欣然結下“娃娃親”。雖然是口頭協議,不具備任何法律效應。但是臧先生說:“無所謂,孩子們要是不成情侶,我就讓兒子認我朋友當干爹,主要是我們兩家人的關系好。”
模式網上“娃娃親”悄然來襲
很多80后夫妻給自己的“獨二代”尋找“另一半”是在網上完成的,中國傳統的“娃娃親”目前正以一種現代方式回歸,網上“娃娃親”悄然來襲。但是,父母出于不同的考慮,為他們結成“娃娃親”。鄭女士說:“結‘娃娃親’也就是嘴上說說,孩子長大后,我肯定要他自己選擇另一半。”鄭女士的考慮是:“找個女兒養著。”
黃島鄭女士是一個三歲男孩的母親。她通過論壇認識了一個有女兒的母親,兩人為孩子結成了“娃娃親”。她說自己曾經想過再要一個孩子,但是她條件不符合,按照政策,只有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才能考慮生二胎,鄭女士還有一個妹妹,不具備要第二個孩子的條件。她給兒子結“娃娃親”的主要目的是,以后能經常去看那個小女孩,讓她和兒子一起玩。她說自己看那個小女孩就跟看自己的女兒一樣,現在有一種兒女雙全的感覺。
這個小女孩有時候也會叫鄭女士“媽媽”,每當這個時候,鄭女士就會覺得她跟自己的女兒一樣。
周末沒事的時候,兩家人會聚在一起吃飯,鄭女士抱著小女孩仔細端詳,經常會發現這個小女孩有著和兒子不一樣的特點。
小女孩自己在床上慢慢地疊紙條,讓她感慨不已:“這兩個孩子性格完全不一樣,我兒子成天這里摸摸,那里動動,沒安靜過。小姑娘多可愛,多文靜啊。”
此外,鄭女士還有個想法就是讓自己的孩子不那么孤單。鄭女士和妹妹相差三歲,兩人一起打打鬧鬧長大,她覺得自己的兒子沒有兄弟姐妹,會很孤獨,連個伴兒都沒有。她說,現在很多人都在論壇上報名“娃娃親”活動,可以消除獨生子女的孤獨感。
據報道,2009年清華大學和新浪網進行了調查,發現超過七成的調查對象(獨生子女)希望將來能生第二個孩子。但是,報道中提到,國家教育研究院的研究員認為并不是所有的獨生子女都有孤獨感,大部分人都很享受他們的生活。研究員同時認為,多數“娃娃親”活動是父母實施自己想法和尋找樂趣的一種方式。
國內某育兒網站打出了“亂點鴛鴦譜,傻傻分不清楚”的口號,有些論壇則設置了詳細的游戲規則,評分標準。大部分的網上“娃娃親”活動一般會要求家長上傳孩子的照片,標明興趣愛好,然后根據游戲規則進行打分。一家網站的游戲規則是:“點擊則獲得‘驚鴻一瞥’分數,送花則獲得‘一見鐘情’分數,獲得一定的分數后可以兩兩PK升級。”“爸爸媽媽自由相中異性寶寶,以回帖的方式向異性寶寶發送秋波,對方接收秋波后,可以生成金童玉女備選組合。收到秋波最多的小公主和小王子都可獲得2個金幣的獎勵。”這些網站的“娃娃親”活動,從頭到尾或許寶寶們都不會見面,只是父母樂此不疲。這些“娃娃親”活動或許驗證了研究員的說法:這是娃娃的爸媽尋找樂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