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戰略順應偉大時代——“五位一體”是把脈國際國內大勢、繼續贏得發展主動權的部署,是對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響亮回答
湖北黃石大冶鐵礦,一座深達440米、占地108萬平方米的露天鐵坑,將人們腦海中毫無交集的礦山和公園兩個概念,結合在一起。
這座有著1780多年歷史的礦區,曾經是近代以來支撐中國工業化最主要的資源庫之一,卻因為長期的采礦作業,地質構造、地面植
黃石也因為長期對資源的依賴,成為我國44個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困頓面前,是壯士斷腕的勇氣和開拓轉型的智慧——黃石探索把枯竭的礦山轉化為文化資源和工業旅游資源。2007年,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成為我國首個礦山公園,并于2010年躋身國內工業旅游為數不多的4A級景區。
黃石的華麗轉身,是資源環境瓶頸倒逼下奮力轉型的一個縮影。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快車道上馳騁了幾十年的中國列車,正駛入一個關鍵路口:既要推動經濟更好發展,更要克服資源環境的種種制約。
這是我們必須長期清醒面對的現實——我國人口多、資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國情不會改變,非再生性資源儲量和可用量不斷減少的趨勢不會改變。資源環境對經濟增長制約作用越來越大,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可持續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
而放眼世界,能源資源成為各國爭奪的焦點,氣候變化成為全球性課題。金融危機爆發后,綠色經濟、新能源、環保產業正成為各國紛紛搶占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這既是挑戰,但也為中國成為綠色發展的參與者、發動者、創新者和引領者提供了可能和機遇。
“只有順應歷史趨勢,我們的事業建設才會事半功倍。”十八大代表、云南省委書記秦光榮說,“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對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有清晰的把握和深刻的認知”。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清醒分析變革發展的國內外大勢,十八大報告作出鄭重回答。
“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既為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指明了路徑,更是在復雜形勢中繼續贏得發展主動權的偉大戰略。”十八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委書記陳強認為。
這也是順應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部署——
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不僅基本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而且使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在“吃飽穿暖”、甚至是“吃好穿好”后,人們的新期待也不斷提升。
“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水、新鮮的空氣、潔凈的食品、優美宜居的環境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建設生態文明,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是順應民生的需要。”十八大代表、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認為。
“如何讓小康社會從‘總體’走向‘全面’,需要下大功夫、大力氣。這個功夫,不能簡單靠一些理念和口號,更要通過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固定下來。”陳強代表認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就是這樣的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
“‘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對應著全國老百姓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大權益。”施芝鴻認為,特別是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我們黨和國家將在實現當代人利益的同時,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