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受訪者 感覺“幸福”
受訪者認為收入對幸福感影響最大 要提升幸福感公眾最期待漲薪
“你幸福嗎?”“我姓曾”這神一樣的回復近日成為公眾津津樂道的話題,同時也引發了大眾關于“幸福”的全民討論熱潮。于是,有人開始反思,為何一些人會給出自嘲式的回答?究竟是什么因素影響了公眾的幸福感?
今天上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與《小康》雜志聯合發布“2011-2012中國幸福小康指數”。
報告顯示,六成(60.6%)受訪者感覺自己“幸福”,相較于去年高出了0.4個百分點。此外報告還顯示,收入對于公眾幸福感影響最大,其次才是健康和婚姻。
受訪者基本信息
性別:男51.8%女48.2%
所在區域:東部43.8%,西部30.7%,中部25.5%
本次調查共收到1009張有效問卷
感覺幸福嗎?六成受訪者感覺現在“幸福”
在當今中國,幸福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幸福,才是一切行為的終極價值和目標。從去年各地召開的地方兩會開始,多個地區紛紛提出將提升百姓的幸福感作為工作的重要目標。
總體而言,中國人會感覺生活幸福嗎?近日,《小康》雜志社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
調查顯示,六成(60.6%)受訪者感覺自己“幸福”,相較于去年高出了0.4個百分點。與此相關聯的是,只有13.3%的受訪者認為今年“不如去年幸福”。
《小康》的調查報告還顯示,幸福感高低與年齡大小相關,年齡越大幸福感越高。年齡在18~35歲的年輕人幸福感指數在60以下,56~65歲的老年人幸福感指數為68.6,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幸福感指數則高達70.7。
分析
社會發展工作生活壓力加大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伴隨著物價,特別是房價的上漲,80后在工作、生活方面的壓力也加大,加之現今社會,部分年輕人相互攀比的心理強,這樣更容易產生心理落差和不平衡,自然就影響了幸福感。
然而,現在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健全,對城鄉老年人在醫療、養老方面的保障力度不斷加大,加上老年人主要追求頤養天年,對其他方面要求較低,因此容易產生較高的幸福感。
什么影響幸福?
收入對幸福感影響最大
“收入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的幸福感。”天津市東麗中學教師魏憲萍的感覺是,收入雖然不是影響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但卻對于健康和婚姻都有直接的影響,所以“很重要”。
因為去年母親的一場重病,易城陽光健身會所操課部經理鄭雷雷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她本身也是一名健身教練。她很擔憂生活在充滿競爭與壓力的現代化社會,平時又不注重身體鍛煉的人群,“尤其是年輕人,亞健康者所占比例已經非常高了。”在她看來,健康才是影響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
上海公務員陳娟娟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婚戀的影響,她把“和男朋友分手”看做是一件非常不幸福的事情。
那究竟什么影響幸福?報告顯示,“收入”、“健康”、“婚姻”和“家庭關系”在今年“影響公眾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榜中位居前四位。
此外,住房、社會保障、職業、環境、個人能力和社交,也會對公眾幸福感產生較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公眾幸福感影響最大的兩個因素“收入”與“健康”中,去年排在首位的是健康,今年則是收入,并且“收入”比“健康”高出了6.3個百分點。
雖然只有53.0%的受訪者把健康視為影響自身幸福感的因素之一,但卻有63.4%的受訪者表示“會為自己的健康感到擔憂”。
報告還顯示,在影響80后、70后、60后三個年齡層次受訪者的幸福感因素中,收入均排在健康之上,并且在80后受訪者中,選擇“收入”比選擇“健康”的高出了14.4個百分點之多;而在50后受訪者中,則是選擇“健康”的最多。
分析
不幸福主要是貧富差距造成
“其中收入、資源分配不公、貧富差距加劇是導致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收入影響幸福感,并不意味不幸福的都與貧窮有關,“而是和現在我國的收入與分配非常不公平有關”。
陸杰華表示,其實從現實角度來講,不幸福人群的比重比這個結果還要高,歸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個人財富的多少,“收入影響幸福”并不是一個動態的,而是與別人對比形成,現在社會上的暴富、腐敗現象導致心理不平衡。“和之前相比,我們的收入提高了,但是幸福度反而在下降。”
陸杰華還表示,現在教育、醫療、養老的社會保障體制還不健全,在現實意義上講,目前錢的多少影響了“健康”、“婚姻”和“住房”等。
雖然收入重要,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張西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收入并不是影響幸福感的核心因素。”
張西超說,在一般情況下,只要人類處在溫飽水平上,錢的多少對于幸福感的影響并不大,國外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百萬富翁的幸福指數可能會比窮光蛋稍微高出一點點,但是不會太高,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收入并非影響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
如何提升幸福感?
提升幸福感公眾最期待漲薪
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公眾的幸福感?報告顯示排在首位的是“提高工資水平”,其次是“提高養老保障水平”,再次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四季度將會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醞釀八年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終于有眉目了,而這一改革,也被很多人看做是當前“最大的民生工程”。
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日前發布的2011年《中國薪酬發展報告》顯示,部分行業工資上漲過快,企業內部近5年來高管工資增幅明顯超過普通職工工資增幅,收入差距不是在逐步縮小而是明顯放大,造成社會收入分配不公。而全國總工會在2010年的一項調查表明,兩成職工5年間從未漲過工資。
因此,公眾對于提高工資水平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幸福感的提升。
提升公眾幸福感的十大因素
排名 項目
1 提高工資水平
2 提高養老保障水平3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4 提高醫保水平
5 降低房價
6 改善醫療衛生服務7 改善城市環境
8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服務9 改善社會治安
10 治理交通擁堵
分析
首先解決收入和分配不公平
陸杰華認為,提高幸福感的首要前提就是解決收入和分配的不公平。“科學發展觀下的社會發展不再僅僅關注經濟的增長,而是切實回歸以人為本的層面,關注民生問題,關注人民的感受。幸福、尊嚴這樣的心理感受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衡量指標。”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心理學博士張西超認為,工作幸福感還與工作單位的支持有關系,比如說上司、同事提供的專業支持;與工作性質也有關系,比如說要持續付出體力勞動的、工作壓力非常大的、任務比較重比較著急的,不同的工作性質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感受;工作幸福感還與管理層的決策、個人的發展空間有關系。
“此外,組織氛圍、辦公環境、衛生程度、植物的擺放等,也都對工作幸福感有影響。”張西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