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有所養”到“老有頤養”的新跨越
我市老齡工作亮點紛呈,為島城132.67萬老年人帶來福祉
青島市于1987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早于山東省7年、全國12年,人口老齡化呈現出增長速度快、高齡化突出、空巢化顯著、老年撫養比日益加重等特點。截至2011年底,全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132.67萬,占總人口的17.32%。預計2015年底,全市戶籍老年人口約160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達2
2012年,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確立了“加快建設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的奮斗目標,提出要積極應對老齡化趨勢,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發展養老產業,讓城鄉居民“老有頤養”,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對老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市政府把老齡工作納入全局謀劃。2012年十件市辦實事中,有5件惠及老年人;6件新增民生項目中,3件讓老年人直接受益;《青島市“千萬平米”社會事業公共設施養老和社區服務項目建設推進方案》中,投資新建、改建、擴建青島市社會福利院、青島市福彩養老院南九水路老年公寓、農村敬老院、示范性養老康復機構和資助社會力量辦養老機構等旨在改善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民生項目,也都包含在內。一個個惠老政策出臺,一件件涉老工程啟動,給島城132萬老年人帶來了福祉。 各級各部門全力推進老齡工作亮點紛呈
老齡調查研究工作進一步深入。2012年,市老齡委啟動了以“發展老齡事業,實現老有頤養”為主題的老齡工作調查研究年活動,形成調研報告49篇,征集“我為老有頤養獻計策”社會征文67篇,評選出了一批立意高、份量重、針對性強的調研成果,為市委市政府決策老齡工作提供參考。
社會養老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11年,我市率先在全國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全部納入社會基本養老保障范圍。今年年初,我市城鎮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實現“八連調”,月人均養老金達到2023元。自7月1日起,我市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從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110元,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420元提高到480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年2604元提高到3000元,七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費補助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17.2萬元,三區、五市新農合籌資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340元、250元,建立了城鎮大病醫療救助制度,在全國率先實施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一系列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舉措相繼出臺,使廣大老年人直接受益,老年人生活水平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社會化養老服務健康發展。截至2011年底,全市有養老機構127家,農村敬老院116家,養老床位總數27282張,占老年人的2.1%。居家養老服務形式日益多樣化,享受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困難老年人5877名,社區養老互助點2110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老年人娛樂室392個。
養老“軟”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市南區“六送”養老服務輻射區內5萬名老年人,市北區為8600余戶空巢老人免費安裝“一鍵通”呼叫器,四方區投資120萬元新建6處助老大食堂,李滄區“守望工程”將2100余名8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全部納入關愛范圍……越來越多個性化的養老服務送到了老年人的家門口、做到了老年人的心坎里。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市南區投資7億多元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社區服務中心53處、區級老年活動中心1處;市北區建設6處1000平方米社區服務中心、5處社區養老服務場所;李滄區投資66萬元為10個社區建設老年室外活動場所;黃島區投入1.8億元,為205個社區配建了“四室三站”、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的老年人活動場所……截至目前,全市老年大學、學校達3018所,在校學員19.2萬多人。老年活動硬件設施的改造升級為基層老年人參與、開展經常性文體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與此同時,全市每年舉辦老年文藝調演、老年文化藝術節、老年人運動會等豐富多彩的老年文化體育活動,老年人積極參與,各得其樂,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社會各界共同參與老年人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201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了“敬老文明號”創建活動,全市各涉老部門、為老服務組織、公共服務窗口行業積極參與,開展尊老敬老活動,落實老年優待政策,提高為老服務水平,培樹敬老文明新風,涌現出一批敬老模范單位。
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新聞媒體聚焦老年民生,報道老齡專題,開展敬老宣傳,大力弘揚“感恩父母、孝敬老人、奉獻社會、共創和諧”的理念,社會敬老養老氛圍更加濃厚。全社會廣泛開展關愛空巢老人、慰問困難老人、愛心捐贈等志愿助老服務活動,廣大老年人積極參與文明創城、交通疏導、義務導游等工作,繼續為城市建設和發展增磚添瓦,形成了“共建、共享、共融”的社會環境,老年人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上一篇:志愿者“三心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