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喜歡看央視新聞頻道的節目。
一次突圍犧牲了80多位戰士
“在東北原始森林里我們也經常被日本軍隊追趕,那個時候也很艱難。”在張景秋印象最深的一次戰斗中,有一次軍長柴世榮下令三點搜山,防止日本兵半夜偷襲,結果剛支起鍋做飯日本兵就上來了。“子彈就打在我們身邊,我跟著機槍手蔡班長一路突圍。”張景秋說,他們在山里足足跑了一天。“當時我們分兩個方向往外跑,我看到一個朝鮮
抗日戰場上有喜有悲,有些時候前一秒還為勝利歡喜,下一秒可能又有戰士犧牲。張景秋說,在一次戰斗中日本兵都被打死了,繳獲了200顆子彈和不少大蓋槍,但當剛結婚三天的張排長去偵察時,一個負傷又醒來的日本鬼子打中了他的太陽穴。“這些死去的戰士可都是年輕人啊,現在有的不知道他們的名字,有的找不到尸體,他們可都是為了國家犧牲的……”說到這里,張景秋一陣沉默。
寒冬里餓著肚子跟敵人周旋
“那個時候吃野菜都沒有鹽,日本人經常一到糧食豐收的時候把幾個屯子的人都歸在一起,周圍挖上土壕,讓村民不能和我們抗聯聯系。”張景秋說,因此他們經常是餓著肚子打仗。“糧食撈不著,我們春天就吃一些臭椿,嫩的還好點,老的吃了之后特別難受。”張景秋說,秋天去玉米地里撿一些干玉米,直接往嘴里送,“煮也煮不爛,吃下去肚子咕嚕咕嚕不消化,拉出大便都是玉米粒。”
張景秋說,一次張家油坊為了給抗聯的軍隊送去給養,把豆餅放在馬車底下,上面放著馬糞。“天黑看不到啊,那個時候餓得戰士們拿來煮著吃,結果第二天發現里面有很多馬糞。”張景秋說,就算是這樣也不敢扔,趕緊將豆餅弄出來剁碎了放在干糧袋子里帶上。
“當時那么挨餓那么艱難,我們都是一心要跟日本鬼子戰斗到底,東北寒冬的深夜里我們都是睡在外面,晚上經常會被凍醒。”張景秋告訴記者,當時就是撿來一些樹枝當床,醒了就哈著氣在樹林里蹦跶蹦跶取暖。“水溝里捧著喝幾口水,冬天就著雪啃干糧……”說起打游擊的6年時間,張景秋坦言真是很苦,但是沒有人退縮。
放棄國家安排來到青島建設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1942年6月份,張景秋等30名戰士跟隨抗聯第五軍婦女團政委季青護送兩名傷員去蘇聯海參崴治療休養,被安排在蘇聯第三國營農場打掃牛棚。“當時蘇聯進行衛國戰爭,經濟特別困難,我還捐出了一個月的工資,獲得了斯大林獎章”。張景秋告訴記者,后來組織派人接30多位中國戰士回家,她和另一名女戰士卻錯過了回國的火車,在蘇聯一待就是13年。在此期間,她認識了抗日聯軍第三軍的山東籍戰士王希福,兩人結為夫妻。
“1955年我們通過大使館回到北京,被政府安排在北京當俄語翻譯。”張景秋說,當時國家到處都是一派新氣象,但建設也很困難。“我當時不想給祖國增加負擔,就回到了地方參加農業生產。”就這樣,張景秋通過中僑聯聯系,1957年被安排到青島李村鎮華光村。當時華光村開辟了60畝地用來種菜,接納的大部分都是抗美援朝歸來的戰士。張景秋一直在華僑農場從事農業生產,1964年4月起在華光村擔任婦女主任直到退休。
在張景秋家中還有一個獎牌,她被評為2005年四方區首批熱心公益好市民。“遇到國家需要捐款的時候,老人毫不猶豫伸出援助之手,以前向貴州貧困山區和汶川地震災區都捐過錢,老人經常一捐就是1000元。”王春國說。
張景秋還特別喜歡看電視關心國家大事。“看到電視里有聯合軍演的時候她就轉頭問我。這是又出大事了?又要打仗了么?”王春國說。
去年的時候他帶著老人去看了膠州灣大橋和膠州灣隧道,老人興奮得不得了。“真是太厲害了,你們都去過吧?”張景秋抓著記者的手給記者描述膠州灣大橋有多長……看到祖國的發展變化,老人豎起大拇指一個勁兒說“中國真了不起”。(記者 郝園園 高亮 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