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亮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威海市鄉村文明建設總體情況
乳山市“金洲杯”第二節農民文化藝術節
榮成西霞口隆霞湖一隅(資料圖)
威海榮成市新農村(資料圖)
威海休閑度假區——海草房(資料片)
威海市金嶺山莊新村貌(資料圖)
大眾網威海9月13日訊(記者 尹海洋)今
規劃布局:經濟強村加快拆舊建新,薄弱山村建設便民服務
在今天下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威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亮向采訪團記者介紹威海市情況時說,威海共轄50個鎮、18個街道辦事處,2514個行政村、農業人口123萬人。近年來,威海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大力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到2011年底,全市已有800個村達到了生態文明村標準。縣級以上文明村數量達到1046個,占村莊總數的41.6%。
這一目標的實現,得利于威海市鄉村建設規劃布局的不斷優化。他介紹說,威海市規劃先行,以統籌城鄉發展為目標,前瞻性地編制相關規劃,為生態鄉村文明建設提供科學指導。
王亮進一步解釋說,規劃到2020年全市將建成14個中心鎮,市域2675個村將集中建設為1094個村。各市區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在城中村、開發區周邊村、鎮駐地村和經濟強村等,重點進行舊村整體改造,拆除舊村莊,規劃建設功能完備的新型社區,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
而在經濟相對薄弱村、內陸山區村,威海市依據村鎮體系規劃,對確定保留的中心村和基層村進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配套規劃建設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對規劃確定將要撤并的村莊,重點進行村莊環境衛生清理,改善村容村貌,讓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文明鄉村:推廣“環境+社區+產業+文化”,“四位一體”齊頭并進
“鄉村文明涵蓋面極為廣泛,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應當共同提升。”王亮說,在為叫響城鄉一體的宜居城市品牌,威海市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與保護為突破口,推動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工作扎實開展。
在解決了農村供電、有線電視、飲用水、連村路等問題之后,從2009年開始,威海市又集中精力和財力,開展了以“三清三化”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每年重點扶持200個村開展村莊環境綜合整治。“2011年增加到400個村,今年我們計劃整治365個村,同時各市區根據自己的情況再確定一部分整治村予以重點扶持。”
王亮說,從2010年起,威海市大力推廣“環境+社區+產業+文化”的“四位一體”的整治模式,進一步豐富了環境整治的內涵,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3年來,各級財政累計投入整治資金5.43億元,帶動社會投入4.57億元,完成了800個村的整治任務。
與此同時,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重點解決農村飲用水安全、生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河道治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控制6個方面的問題。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威海市的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在山東生態省建設市長目標責任書考核中,連續8年全省第一;全市43個鎮建成了國家生態鎮,占鄉鎮總數的86%,比例高居全省首位。
此外,威海市加強農村住房建設。2008年底,威海在全省率先啟動了農村居住工程,對條件成熟的村進行整體拆遷改造,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截至2011年底,全市累計投入221.9億元,開工建設農房15.9萬戶、竣工12.7萬戶,改造危舊房2.9萬戶;對中心市區建成區范圍內77個城中村、342.2萬平米低矮破舊的平房,按照“拆一還二”的方式和“拆遷一個舊村、建設一個精品社區”的要求全部完成拆遷。
經濟發展:打造555個休閑觀光農業園,鄉村旅游漸成支柱產業
王亮介紹說,在提高鄉村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威海市以爭創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契機,加快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堅持走產業生態化、產品高端化的路子。
2011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334元,保持了兩位數的增幅。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方面,威海市及各市區出臺有關政策,引導各鎮村以市場為導向,發揮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果業、蔬菜、養殖等特色高效農業,促其規模膨脹,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海帶、花生、無花果、蘋果、海珍品、特種毛皮動物種養基地。
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威海市以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為抓手,進一步加強對農藥、化肥、農業廢棄物等污染綜合治理,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考評連續三年以較大優勢保持全省第一;并作為全國唯一的一個地級市進入首批25個典型示范區行列,被確定為省內唯一的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
作為海濱城市,威海的鄉村獨具特色。王亮說,威海以此為突破點,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充分發揮農村山水景觀、田園風光、生態環境、民俗文化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休閑觀光、生態旅游業,逐步把鄉村旅游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新亮點。目前,全市已發展各類休閑觀光農業園區555個,從業人員8800多人,年接待游客66萬人次。
改進生活:新農合新農保100%覆蓋,構建722處十分鐘生活圈
在抓好農村水、電、路、氣、廁、澡、有線電視等設施建設和完善的基礎上,威海市從解決農民最緊迫、最直接、最關心的實際問題入手,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努力讓廣大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王亮舉例說,威海市農村學校學生年均公用經費均超過省定標準,因此被評為“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全市新農合、新農保覆蓋率均達到了100%;農村低保和五保老人做到應保盡保和愿進全進。
此外,威海積極構建十分鐘生活圈,在一些中心村、大村、經濟強村規劃建設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為群眾提供日用品超市、農資銷售、醫療衛生、休閑娛樂、教育培訓、治安調解、社會保障等全方位的生產生活服務。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規劃建設了722處,服務周邊2000多個村。
農村文化:建成文化大院2369個,今年免費送戲370場
談到農村文化生活的變化,王亮說,開展鄉村文明行動、綜合整治農村環境,不僅改善了村莊面貌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而且進一步優化了農村文化環境,轉變了農民的生活習慣,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
2011年底,威海共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規范化基層站點530個、共有農村文化大院2369個、農家書屋1129個,對在農村傳播先進文化、提高農民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的陣地作用。市財政還安排專項資金,開展“千場演出進農村”“藝術名家、藝術精品”下基層等活動,僅今年全市就安排免費為農村群眾送戲370場,目前已完成演出350場,豐富了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
“總之,以開展鄉村文明行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載體,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民生保障向農村覆蓋、文化娛樂向農村普及的力度越來越大,開展鄉村文明行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不僅整治了‘臟亂差’,建設了‘美亮凈’,改善了‘吃住行’,而且提升了‘精氣神’。”發布會最后,王亮概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