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建的蛤蟆石像(李巖提供)
????土生土長的青島人,或許對河馬石、洪山坡、馬蘭頂這些地名并不陌生,可如果說到這些名字的來歷,恐怕大部分現在居住在這些地方的居民都無法詳盡地道個明白。隨著青島的城市建設、城中村的改造,古老的村落早已經不在是昔日的模樣,但古老的傳說卻被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二郎神追殺蛤蟆精,鮮血染紅了山坡,便有了洪山坡;天馬趕來幫忙卻被蛤蟆咬爛了屁股,于是他受傷的地方就成了馬爛
????河馬石原叫“蛤蟆石”
????河馬石村,初建于明朝永樂年間,是青島市區最早形成的村落之一,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在老河馬石居民之間還流傳著一段極具神話色彩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大蛤蟆在青島修煉成精,經常出來禍害當地百姓,當地人苦不堪言。天庭得知此事后,玉皇大帝便把下凡除妖的任務交給了二郎神楊戩。于是二郎神手持斬妖寶劍,跨天馬來到凡間,在今湛山處找到了蛤蟆精。二郎神上前連斬兩劍,卻都被蛤蟆精脫逃,但這兩劍卻砍出了如今的大湛(斬)山和小湛(斬)山。
????蛤蟆精逃脫后,沿今浮山所經大堯東山來到今徐家村東山,躲在一塊大石頭后邊,二郎神駕天馬隨后追到,蛤蟆精突然從石后跳出,從背后襲擊,在天馬屁股上狠狠咬了一口,二郎神回身一劍,蛤蟆縮頭閃過,寶劍走空劈在那塊大石上,將大石劈為兩半,后來人們稱此石為南劈石。
????蛤蟆精見狀大吃一驚,扭頭便逃。由于天馬受傷,二郎神將天馬拴在山頂上,提寶劍繼續追了下去,在今河馬石村西山追趕上蛤蟆精,蛤蟆精自知今天難逃一劫,便回過頭來與二郎神展開殊死搏斗。于是 ,雙方在此地你來我往戰了個天昏地暗。不知打了多久 ,最后二郎神終于將蛤蟆精殺死,其鮮血染紅了山坡,遠看紅彤彤的一片,因此,人們便稱此山為洪(紅)山坡。二郎神斬了蛤蟆精后,回頭去找到他的天馬時,只見天馬臥在山崗上,因屁股被口中帶毒的蛤蟆精咬了一口,所以屁股都爛了,固此,人們稱此山頂為馬爛頂。再說蛤蟆精被殺死后,尸首經年久風化,變成了一塊巨石,形似蛤蟆,所以后人將此石稱為蛤蟆石。
????雖然如今已經蓋起了高樓大廈,但問起關于村名的傳說,上點年紀的馬姓居民,都能繪聲繪色地說上幾句。“這河馬石村,原本叫蛤蟆石,后來是因為這名不好聽,所以才改名叫了河馬石。”在河馬石住了一輩子的馬效海今年55歲,他還清晰地記得自己小的時候,時常會跟村里的孩子們一起去洪山上的蛤蟆石玩,“那石頭差不多有十二三米長,五六米高,遠遠看上去就像只張著嘴的大蛤蟆。”
????傳說沈鴻烈讓蛤蟆石改了名
????神話傳說雖然引人入勝,但追溯起河馬石村真正的來歷,史料亦有記載。據1990年4月青島出版社出版的《嶗山縣志》記載:“明永樂年間,馬氏從云南遷下疃 ,再遷此立村,因村旁曾伏一罕見的大蛤蟆,取村名蛤蟆石,后演化成現名”。而清朝嘉慶二年(1797年)纂修的《即墨馬氏家譜》則清楚地交代了馬氏一族的詳細資料:“馬氏自元朝時世居即墨,傳說先祖來自云南,時住城北馬家村,離城三里,先祖從官任侍郎之職,名字失傳。自馬進泊祖開始占居即墨下疃村,有碑墓存焉,進泊祖生二子,長子馬玉,次子馬仕亨,仕亨無嗣。”書中記載馬玉有五子,其四子馬波海一支正是最早居住于河馬石村的家族。
????明朝永樂年間,約公元1403年,馬波海攜全家從即墨下疃村,來到位于浮山北側的今河馬石這個地方,發現這里東有一條以浮山為源頭順流而來的小河,河水潺潺,兩岸楊柳成蔭;南與浮山相望;西有大山,山林茂密;北是一片平川,真是天賜寶地,世間佳境,始祖決定在此定居,立村發展。因見西山旁邊有一罕見的巨石,形似蛤蟆,因此,始祖便取村名為蛤蟆石村。
????至于蛤蟆石村什么時候改名為河馬石村 ,老河馬石的村民說法不一,有人說是在清朝時就有村民覺得此名不雅,所以建議另取村名;但大多數人更認同河馬石這個名字是更改于民國。現任河馬石實業總公司黨總支書記馬貴竹對村史頗有研究,他表示這村名的更改還與時任的青島市長沈鴻烈有些關系。“民國二十一年,也就是1932年,沈鴻烈來青島當市長,得知了蛤蟆石這個地名覺得不好,所以讓村子改了名字。”馬貴竹介紹,因為過去河馬石村東頭有條河,村民們祖祖輩輩臨河而居,再加上這村里的人又大都姓馬,所以另更村名為河馬石村 ,同時又蓋了蛤蟆石的諧音。
????為留傳說開發商重修“蛤蟆石”
????隨著2002年河馬石舊村改造的開展,古老村落已不復存在 ,如今在舊村址上蓋起的四季景園小區內仍能看到一座巨大的蛤蟆石像,但這一塊已經不是見證了河馬石村600余年滄桑的蛤蟆石了。
????“原來的那塊蛤蟆石位置就在村西面的山坡上,1998年在建設洪山坡小區的時候已經被炸毀了,沒能把它保留下來著實可惜啊。”提起原來的那塊“正牌”的蛤蟆石,馬貴竹的言語中透露出心痛和惋惜,他說過去大石頭的位置就在如今的洪山坡小區內,只是重新規劃后的小區蓋上樓房,現在想找到那塊大石頭的具體位置已經不容易了。而至此,蛤蟆石的形象也只能留在河馬石人的記憶里了。
????如今人們見到的這座蛤蟆石像是2005年新建的,據河馬石居民介紹,初建四季景園小區時,開發商聽說了這個關于蛤蟆石的傳說,為了增添一絲歷史文化氣息,再加上民間早有“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的說法,認為蟾蜍是旺財之物,于是專門從遼寧岫巖尋得一塊形似的天然巨玉,又找來工匠雕琢成了今天的這座蛤蟆石。(記者 黃默 感謝青島作家李巖先生為本文提供文史資料)
????洪山坡的由來
????傳說中的另一個地名洪山坡,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洪山坡俗名東庵子 ,位于市北區錯埠嶺村東北部,現屬市北區,據區劃調整前由四方區地名委員會監制所立的《洪山坡村碑》記載:清嘉慶年間,王氏自浮山后(今市北區浮山后村)遷此定居,代人看山;復有袁氏自埠西(今市北區埠西村)遷來聚居,故村民多為王、袁二氏姓。因村址地處洪山南坡,取名洪山坡沿用至今。
????過去的洪山坡是個貧困荒僻的小山村,解放初期僅有不足30戶居民,解放后洪山坡先后歸屬嶗山縣、四方區、市北區管轄,并一度成為青島市區與嶗山縣(區)的行政區劃交界點。現在,洪山坡安居工程的開發,將它與附近的錯埠嶺、夾嶺溝居民小區連為一體,從而形成了市區的又一居民建筑群。
????馬蘭頂曾是德日戰場
????與河馬石相比,對于馬蘭頂的文字記載真是少之又少,馬蘭頂的位置距離洪山坡和河馬石很近,就在如今的于姑庵附近的徐家東山上。一位住在河馬石的老人告訴記者,之所以這里叫馬蘭頂也得源于二郎神的那個傳說,天馬被蛤蟆咬爛了屁股,用青島話說屁股就是“腚”,但因為此字不雅,所以后來就管那個山坡叫馬爛頂,后又改名為馬蘭頂。
????除了與河馬石的傳說有關,這里還曾是一戰時期日德軍隊爭奪青島的戰場,并在德占時期被命名為瓦德西高地。瓦德西,是一位德軍高級將領的名字,曾于1900年庚子事變時率領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故德國人以此命名作為紀念。據說,1949年青島解放前夕,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還在此有過一場激戰,山上炮聲震耳欲聾,國民黨軍隊正是在這次戰斗失敗后才逃離了青島。
????解放后,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對墓地實行統一管理,相繼開辟了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公墓。而馬蘭頂正是當時的第六公墓,從1960年起,青島市開始推行火葬,至1966年,公墓全部停止埋葬。2007年市北區投資150萬元實施徐家東山馬蘭頂整治綠化,新建休閑活動場地一千余平方米,種植各類植物2萬余株。如今的馬蘭頂已經綠化,成為一座山頂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