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以來,全國上下掀起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潮。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被擺在相當重要的位置。而如何使八億農民真正享受到社會全面發展的成果,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則成為了和諧社會建設的重點。山東省開展的“鄉村文明行動”正是全省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東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推動力量。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在城市當中,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正在影響著越來越的人的生活。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由原來的看書、讀報,發展到今天的互聯網和全媒體。同樣,人們的文明習慣也并不僅僅是掛在嘴邊的“您好,再見!”
中國是自古是一個農業大國,有人說,華夏文明史就是一部農耕文明史。正是我們的老祖宗們年復一年在田間揮汗如雨,精耕細作,才有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化。中國有八億農民,農村問題在中國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廣大農村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溫飽到小康,過去農村百姓“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夢想已經逐步變成了現實。從2004年到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9年聚焦“三農問題”。這說明,國家正以史無前例的關注著農村的發展與變化。隨著農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何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個問題被提上了黨和政府重要的工作議程。
面對這個問題,山東在全國率先給出了答案。2011年4月,山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下發了《關于在全省農村實施"鄉村文明行動"的意見》。2012年,深入實施“鄉村文明行動”又被列入《省委常委會工作要點》和省“兩會”政府工作報告。行動實施一年多以來,全省鄉村的面貌有了極大的改善。全省不少村民欣喜的發現,村里的道路“硬”了,門前的路燈亮了,家門口的“文化大院”建起來了,愛好文藝、體育的村民有新地方可去了。過去,農民在農閑時在一起喝酒、打撲克的場景少了,而“農家書屋”里學習知識的人多了。一股文明的勁風,正在吹遍齊魯大地。
和諧社會的建設離不開精神文明的支撐,精神文明的推進離不開鄉村文明的助力。只有農民的文明程度提高了,全社會的文明指數才能夠提高。因此,農村要想全面發展,既要促進經濟發展,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又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設,讓農民的視野“寬起來”。隨著“鄉村文明行動”的不斷推進,山東農村的發展必將更有看頭,山東的和諧社會建設也必將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