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宜勇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質變的結果,它有一個量變的過程,對過程進行數字數監測是可行的,否則目標能否實現就無從判斷。
我就是希望大家都來關心2049年的中國。薩克斯作為一個享譽世界的經濟學家,人家也在關心2049年的中國,人家都在研究一些超戰略的問題。我們不能只盯著國內問題,要有全球的眼光,不能只埋頭拉車而不抬頭看路。
“愛情都可以量化,為啥民族復興進程不能?”
說這話的,是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過去幾天,49歲的他正馬不停蹄地接受采訪。因為一個“62%”的數字,這位專注于社會保障研究的學者瞬間成為媒體焦點。
8月3日,楊宜勇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上,做了一個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其監測》報告,其中談到自己和同事的一項測算結果顯示,2010年中華民族復興指數為0.6274,已完成62%的復興任務。
何謂民族復興?楊宜勇在這份報告里提到了自己的愿景:
一、以經濟為主的綜合國力得到進一步增強,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基本達到現代化。
二、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各個領域整體協調發展,科技、教育、醫療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三、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備,人民的政治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社會秩序良好。
四、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
五、實現祖國統一,并能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楊宜勇的設計中,這個監測體系將通過建立三級監測評價指標體系,來實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監測評價,一級指標為民族復興指數,二級指標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國民素質、科技創新、資源環境、國際影響等6個方面,三級指標由GDP與人口份額的匹配度、恩格爾系數、基尼系數、人均教育年限、萬人擁有專利申請量、森林覆蓋率、國際競爭力等29項指標構成。
這是楊宜勇第二次發布中華民族復興指數了。上次是2007年,當時數字是46%,這次變成了62%,引起諸多網友調侃。有人算出2011減去1949,剛好是62——2011年剛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62周年,還有人說這是“黃金分割線”。
對這些調侃,楊宜勇一笑置之。他把這個監測體系視為嚴謹的學術成果,“是有一定的討論門檻的”。但是他也不回避媒體追問。他堅信:民族復興指數是科學的,科學是越辯越明的。
幾乎每次采訪前,楊宜勇都要較真地對一些報道的不當之處進行正本清源。例如他指出,某報報道內容基本屬實,但強烈譴責“標題黨”的做法。這篇論文是他和同事發布的,不是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希望他們把標題更正,并加強對記者的內部管理”。
為中華民族復興進程設立一個監測指數,到底是荒誕不經,還是言之有據?8月7日,楊宜勇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
“美和丑也是可以量化的”
南方周末:這個監測體系的初衷是什么?
楊宜勇:我和我的同事是在2006年萌生了這個想法。當時學界興起了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監測體系的研討。我發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很快將在2020年實現,實現后,我們該關注什么樣的指標呢?我們需要有更廣闊的全球視野,迫切需要有一個新的指標監測體系。
南方周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曾經被官方多次提及,但沒有詳盡的論述。
楊宜勇:我在研讀黨內文獻時發現,毛澤東曾提出在2049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100年的時候,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南方周末:聯合國也發布過各個國家的幸福感指數,同樣是普通人看來無法量化的,您如何看待?
楊宜勇:這是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進行操作的,我沒有具體研究過。但一位經濟學家薩克斯曾在2007年做了“2049年的中國”研究,其中預測203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美國政界對此積極反饋。薩克斯做的是事前預測,而我這個體系是事后檢測。你想想,別人都在研究中國,而我們自己卻不研究自己?
南方周末: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包括“民族復興”都是不能量化監測。
楊宜勇:哲學原理告訴我們,量變是質變的前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質變的結果,它有一個量變的過程,對過程進行數字監測是可行的,否則目標能否實現就無從判斷。你做民意調查,最后不也要形成數字嗎?
南方周末:但是量化后的數字,確實離公眾感知有一定距離?
楊宜勇:國外的一些研究,美和丑都可以量化比較的。像我們的社會主義優越性是需要一些數字來體現的。包括北京精神里,城市的包容性也是可以監測的嘛!我們可以比較本地人和“北漂”的收入和福利待遇。還有,湖南衛視有一個相親節目,用一個軟件叫MR.RIGHT,對男女嘉賓的匹配度進行基于經驗數據的分析,最后成功牽手也是反映了當代社會對于愛情的理念。
“我們絕不是唯GDP論”
南方周末:這個監測體系能用在其他國家嗎?
楊宜勇:我認為,復興指數可以將中國替換成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通過監測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國家在走下坡路,一些在上升。如西方國家熱炒的“金磚四國”概念。套用這個監測體系,這四個國家都是在穩步上升的階段,和大家的國際常識是相符的。
南方周末:相比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監測體系,您只用了29個指標,是不是少了一些?
楊宜勇:用科學的觀點,一個東西好不好,不在于你用的指標多。美國搞衛星定位用了24顆衛星,如果我們用了30多顆,那我們就是不科學的。指標太多了,每個指數發揮的作用就模糊了。而且數字是動態發展的,一方面取決于我們發展快慢,一方面也取決于其他國家的發展速度。還是那句話:這個體系是監測中國和其他國家發展狀況的動態比較。
南方周末:國內很多地方也在搞一些社會和諧指數和科學發展觀指數,您如何看待這些指數?
楊宜勇:這些指數是別人搞的,跟我沒有什么關系。這些指數都是描述當前的中國,視角各有不同。
南方周末:在您的這個監測體系里,GDP的權重好像過大?民族復興就意味著單純的經濟增長?
楊宜勇:經濟指標的權重,最多就是四分之一。我覺得并不大。我們絕不是唯GDP論。
南方周末:您對民族復興的目標定義里,有關于民主法制水平的內容,但是29個指標里并沒有體現?
楊宜勇:民族復興的很多內容,確實缺乏可比的數據。很多東西是逐步完善的,不可能一出來就很成熟。我也希望大家給我推薦一下民主法制方面,各國間現成的可以比較的數據。
南方周末:您的研究領域集中在社會保障,對于民族復興這種全面的指標監測,是否超出專業能力?
楊宜勇:術業有專攻。但我也做了其他很多領域的研究,你們可以檢索。我的團隊就是兩個人,都是從理工科轉為社會科學的,研究這個完全是單純的個人興趣。有人質疑說至少需要一個有規模的研究團隊,但是科學的問題不是拼誰人多。兩百個人是一樣,兩個人也是一樣,一麻袋裝起來還是一麻袋。陳景潤的東西也不就是一個人做出來的。
有五個指標不太樂觀
南方周末:有沒有預料到62%的結果會遭遇這么大的輿論反彈?
楊宜勇:我沒有太關注。很多朋友和同行說我在網上很火。我也很莫名,科學的東西和公眾感知會有一些距離感。這是一個群體的測量,和個人感受肯定不一樣。比如夏季平均氣溫,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還不一樣呢!
南方周末:為何這一次的數字比上一次多了16%?是不是這五年我們復興進程明顯加快?
楊宜勇:16%的增長,來自于“十一五”期間很多數據的大幅提高。如GDP增長率這五年間達到了11.2%,而這期間世界其他國家是整體放緩的。還有我們的城市化率也達到了51.5%。當然城市化水平有很大水分,還有一億多農民工漂在城市。
南方周末:有人說您搞這個體系,根源是現在社會上流行的數字崇拜。
楊宜勇:作為學者,我們要反對數字崇拜,對任何數字都要有質疑精神,但這不意味著任何數字我們都不要。
其實大家沒有注意到,這個監測體系里一些指標,實際是減分的項目。包括基尼系數、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等,這五年沒有變化。還有軍費占GDP比重,對最后指數都是負的貢獻。此外,工業污染這五年幾乎沒有明顯改善。
29個指標里,有5個指標是不太樂觀的——兩個沒有變化,一個略微動了,另兩個退步了。有人說減分指標太少了,希望我多增加一些。這個建議我會認真考慮。希望大家靜下心來看待這些數字,而不是一上來就說我數字崇拜,然后產生厭惡情緒,一有情緒就可能對一切視而不見了。
南方周末:您也提到,民族復興是動態進程,監測指標不會一成不變,對比上一次,這一次有哪些變化?
楊宜勇:這兩次沒有進行調整,你發布一次就調整,就沒有前后可比性了。包括偉大復興到啥時候,我和大家的共識都是標準不能定太低。其實任何事情的標準都是在不斷進步的。比如開水,以前燒到100℃就是開水,現在有科學家提出了新定義,不僅要燒到100℃,溫度還要維持80秒,才是健康的開水??茖W也在前進之中。
南方周末:您提到統計數據缺乏或數據不全的指標,都不應納入評價指標體系之中,那是否意味著結果可能失真。
楊宜勇:我只能對我們和其他國家都有的數據進行比較。比如美國人說啥叫文化消費,其中一項是一個月進劇院的次數。中國人喜歡看免費電視,還嫌廣告多,這個比較對于中國國情不合適。我們只能通過文化消費占總收入的比重也就是恩格爾系數來比較。
南方周末:有人說您的研究就是把各種現成的數據加一加,這個您認可嗎?
楊宜勇:借鑒不等于復制。任何科學研究都不是從零開始。我們會借鑒一些同類研究成果,設計出這個監測體系各個數據的權重。我們也讓一些專家提建議。這需要尊重一些科學規則。
“希望大家都來關心2049年的中國”
南方周末:有報道說,您上一次上報監測結果,被高層認為太低了?
楊宜勇:我沒有上報,只在內部刊物上發表了,被比我職位高的人看到了,然后對我說有點偏低?,F在我說62%,又有人說偏高了。我和同事只能定位自己是一個中華民族復興的守望者,我也不強調我們是獨一份,別人也可做這樣的監測。你看比我職位高的人嫌太低了,我對數字也沒有進行任何改動。
南方周末:您這篇論文發表在中央黨校學報上,是否意味著研究對決策層會有影響?
楊宜勇:這是輿論和大眾的錯覺。這是一份核心期刊,對于學者來說,核心期刊都一樣。
南方周末:有人說您借這個項目動用了國家科學經費,然后給出了一個獻媚的數字,您認可嗎?
楊宜勇:我沒有用國家一分錢,輿論不能一上來就質疑我不當得利,這是個法律概念。“62%”這個數字反映了中國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們的綜合實力排在30名左右,也就是所謂的第二集團。再說,就算動用了國家經費,也不能一上來就作有罪推定。
南方周末:自己的研究成果被輿論調侃,您委屈嗎?
楊宜勇:我就是希望大家都來關心2049年的中國。薩克斯作為一個享譽世界的經濟學家,人家也在關心2049年的中國,人家都在研究一些超戰略的問題。我們不能只盯著國內問題,要有全球的眼光,不能只埋頭拉車而不抬頭看路。對網上批評我們很感謝,有些意見也很有價值。但希望大家在調侃前認真讀一下我的論文,我總不能每次都從ABC開始說起。學術歡迎討論,但也是有門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