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
讓位參鮑 對蝦養殖成配角
在即墨、膠州、膠南等對蝦養殖區,記者同樣感受到了對蝦養殖的清冷。記者采訪了解到,即墨鰲山灣一帶的王村、田橫、豐城和鰲山衛等鄉鎮的蝦池都改成了參池。“原先養蝦養蟹的70%以上都改成了養殖刺參。比如即墨豐城一個鎮,原先有兩萬畝蝦池,現在1.5萬畝都改成了養殖海參。”即墨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近幾年即墨鰲山灣一帶幾乎所有
黃海水產研究所蝦病專家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對蝦病取樣已移到煙臺、濰坊的工廠化養殖場進行,青島的養殖蝦已不再具有代表性。“雖然目前還沒有具體的養蝦情況統計,但可以確定的是,對蝦養殖已經不是我市主要的養殖品種了。”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我市的養殖產業發展更側重于海參、鮑魚等海珍品。
解難題
恢復對蝦資源需要多管齊下
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經濟利益的驅使,使得水產養殖戶不再把目光只盯在對蝦養殖上,然而還有更深層的問題也在影響著對蝦資源的恢復。任一平告訴記者,按照青島經濟發展的需要,在膠州、膠南、即墨等地不少原先的蝦池用地已被更改了漁業用途,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使得有限的海水養殖空間不得不向更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同時,陸源工業排污也加重了海水自凈系統的負擔。再加上漁船過多、捕撈過剩也是自然漁業資源繁殖力遭到破壞的主因之一,漁業資源想要重振旗鼓,政府的重視和嚴格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公益性海洋牧場的建設就是漁業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很好出路。”任一平說,目前在廣東已經建成了不少這樣的項目,其對增殖漁業資源發揮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記者從我市漁業部門了解到,目前青島市共規劃了3處公益性海洋牧場,其中嶗山灣公益性海洋牧場已經開始建設。(記者 趙杰 劉蘭星 實習生 郭翠 樊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