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元610年,先知穆罕默德(570~632年)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城,以“信仰唯一的主宰安拉”為號召,傳播伊斯蘭教。“伊斯蘭”是阿拉伯語“伊斯倆目”的音譯,意譯為“順從安拉的旨意、命禁”。信仰伊斯蘭教者,統稱“穆斯林”(也稱“穆民”)。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唯一一部根本經典,被奉為穆斯林在宗教和世俗生活中的道德行為準繩。馬克思說,《古蘭經》是伊斯蘭教“信仰和法律的源泉”
????伊斯蘭教的三大圣地:禁寺、圣寺、遠寺,是先知穆罕默德傳播伊斯蘭教時期的三大清真寺。禁寺,坐落于沙特阿拉伯境內的麥加城中心,寺內的方形建筑“克爾白天房”是全世界穆斯林的禮拜朝向中心、朝覲瞻仰中心,“克爾白天房”所在的清真寺周圍,禁止非穆斯林進入,禁止一切流血和邪惡行為,故稱“禁寺”。禁寺經多次重建、擴建,現今可容納50萬穆斯林同時做禮拜,是全世界最大的清真寺。圣寺,坐落于沙特阿拉伯境內的麥地那城內(距離麥加約400公里),是先知穆罕默德到麥地那后建造的,圣寺的東南角是穆圣墓地,凡是去麥加朝覲的穆斯林,一般都要去圣寺瞻仰、禮拜祈禱。遠寺,阿拉伯語稱“阿克薩”清真寺,位于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城內,“阿克薩”意為“極遠”,故又稱“遠寺”,該寺與先知穆罕默德登霄的故事緊密聯系在一起。
????“偉大的阿拉伯文明對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阿拉伯民族在哲學、數學、天文學、典章制度等領域取得了獨特的成就,對東西方文明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歐洲還處于中世紀蒙昧狀態的時候,伊斯蘭文明正經歷著它的黃金時代。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和文學藝術家在知識和藝術創新方面之所以能取得輝煌的成就,他們的眼光之所以能看得遠,正是因為他們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們的肩膀上。熱愛和平、理性寬容、崇尚科學、鼓勵求知的伊斯蘭精神對人類精神生活產生過重要影響。在人類文明的璀璨蒼穹中,處處都閃耀著伊斯蘭文明的星光。”(摘自溫家寶總理2012年1月18日《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四屆企業家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唐朝時期,經濟文化發達,在當時聞名于世。據說伊斯蘭教至圣先知穆罕默德說過:“知識,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這句話激勵了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穆斯林絡繹不絕地前來中國。自唐永徽二年(651年)至貞元十四年(798年)的147年,僅大食向唐遣使就達39次之多。大食,波斯文Tazi的譯音,是波斯人對阿拉伯人的稱呼,唐人從之。
????而大食國與唐王朝之間的民間交往實際上要更早一些。伊斯蘭教創立后不久,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宛葛斯、吾艾斯、蓋斯等三人最早來華傳教。宛葛斯古墓位于廣州市解放北街901號,流華橋北桂花崗。吾艾斯古墓位于甘肅省玉門市清泉鄉中溝村,新民堡(回惠堡)。蓋斯歸真后葬于新疆與甘肅交界的清水溝附近,清代文獻有“回紇墳”的記載,1945年被遷葬至哈密市西南郊,亦名“綠拱北”。
????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商人,沿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進入我國西北和沿海城市,從事香料、象牙、珠寶、藥材等販賣,并帶回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和其他商品。后安家落戶、娶妻生子,久居不歸,成為“土生番客”,在唐宋時被稱為“大食人”或“胡商”、“番客”,元明以來,稱“回回”,他們是我國的穆斯林先民。“胡”多指北方、西部諸外族,“番”多指阿拉伯、波斯商人。番商被政府集中安置在一起居住,所居之處被稱作“番坊”。
????“回回”一詞,最早見于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的凱旋歌詞,但用“回回”專指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是成吉思汗西征后的事。13世紀初葉,因成吉思汗西征而東遷的阿拉伯、波斯及中亞各族穆斯林,“不復回首故國”,安居中土。這些東來的西域穆斯林,他們在元代官書、私文中被通稱為“撒兒塔兀勒”,是當時色目人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南宋彭大雅《黑韃事略》一書把“撒兒塔兀勒”翻譯成“回回”。撒爾塔兀勒,源于梵語,意為商人,專指花剌子模(回回國),涵蓋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黑海以東、來自西域的信仰伊斯蘭教的諸胡人。元代末年,回回人逐步發展成為一個以伊斯蘭教為紐帶的新的民族共同體,散布中國各地,有“元時回回遍天下”之說。明代,伊斯蘭教已經徹底完成了中國化的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講,伊斯蘭教中國化的過程就是回回民族形成的過程,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終形成時期。
????“回族”一詞作為民族稱謂,最早出現在《重修肅州新志》卷三十“西陲紀略”。中國共產黨一貫承認回回是一個民族,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就開始組織實施民族識別,回回民族(簡稱“回族”)是第一批被識別的11個少數民族之一。自此,回族才從政治上獲得了“民族”身份,這是回族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由于“大食人”、“番商”等穆斯林宗教生活的需要,清真寺這一伊斯蘭教的標志性建筑也開始落根中國。伊斯蘭教中國化,主要表現在教坊制和經堂教育兩個方面。
????所謂教坊,就是以清真寺為中心的穆斯林聚居區。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習俗上的便利,穆斯林習慣在住地修建清真寺,并圍寺而居。當代,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協助當地政府管理穆斯林宗教事務。
????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開創者,是明嘉靖年間陜西咸陽渭城的經學大師胡登洲(1522~1597)。兼熟漢文儒家經典和阿文伊斯蘭經典的胡登洲,改變父傳子繼、師徒單傳的古老教育方式,最初在家廣收學徒,后移至清真寺中。由于教室設在清真寺禮拜大殿前北側廂房,而講授內容則以宗教經典為主,因而稱為“經堂”。學員叫“滿拉”,學成畢業時,由該教坊阿訇和教眾為他“掛幛穿衣”,獲得了可以被聘為清真寺“阿訇”的資格。經堂教育是中國私塾式的一種教育,在清真寺內辦學,經堂教師由阿訇擔任,學生的食宿費用多由教坊的穆斯林供養,提倡中阿文兼授,因此培養出的學生對中國社會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全國穆斯林聚居地區紛紛效法陜西,至明末清初,各地都興起了較大規模的經堂教育。
????自唐朝起,以長安(現在的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逐步成為了中國伊斯蘭文化的中心。唐時,住在長安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數以萬計。到了清朝,1862年,陜西境內的回民人數已達160多萬。1868年6月,陜西回民武裝起義失敗,約有85%的回民死于戰亂,僅有5%留在了陜西的陜南和西安城內,10%被迫離開八百里秦川,向甘肅轉移。之后,中國西部的伊斯蘭文化的中心,由長安轉移到了甘肅河州(今臨夏回族自治州)。
????——摘自《清真在我身邊(圖冊)》
上一篇:穆斯林為什么不吃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