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
經過兩天的故障排除和維護,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今天(22日)清晨五點開始進行7000米級海試第三次下潛試驗。第三次下潛最大深度定于6960米左右,并嚴格按照下潛計劃繼續對有關技術指標進行考核,同時對前兩次下潛試驗中的故障排除與改進情況進行驗證,確保潛水器各系統、設備正常工作,為7000米深度下潛試驗做好準備。
位于國家海洋局的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路基保障中心是海試后方技
今天上午,海上天氣很好,下潛過程相當順利。路基保障中心不斷接到來自現場指揮部的最新報告,蛟龍號下潛深度不斷刷新。北京時間5時13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布放入水。7點53分,下潛深度已經突破5000米。8點53分,完成坐底,下潛深度達到6953米。目前,正在進行海底作業,設備和人員一切正常。
今天下潛的目的地選擇的正是上一次也就是第二次下潛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坐底的地點。為了能準確地到達這個地點,蛟龍號選擇入水點非常關鍵,選準入水的地方,才能達到想要去的目的地。蛟龍號怎樣才能準確找到海底目標點?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徐芑南對此進行了解答。
徐芑南:蛟龍號還能對水下指定目標進行探查。為了能盡快找到水下目標,潛水器在海底開始下潛的位置很重要。它要根據水下海流的流向和流速來決定的,使得潛水器到達海底時盡量接近目標,然后根據超短基線定位聲納和多普勒測速聲納提供的信息,通過推力器三維運動的控制,使得潛水器逐步逼近目標。
關于“蛟龍號”
由于認識到載人潛水器對海洋科學的價值,中國在“十五”期間開始研究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2010年和2011年相繼突破3000米和5000米兩道“關口”后,于2012年6月3日“搭乘”“向陽紅09”號試驗母船,從江蘇江陰蘇南碼頭起航,開始7000米級海試。在“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結束后,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給出了“蛟龍”號在這一年里進行的主要改進:“蛟龍”號頭部的水下燈進行了重新的布局,潛水器上搭載的高清晰視頻系統和信息傳輸設備也得到升級,從而使潛航員在水下科研過程中拍攝的圖像更加清晰。
“蛟龍”號一共會在馬里亞納海溝試驗海區進行6次循序漸進的下潛。6月15日第一次海試,旨在驗證并超過5000米級海試中5188米的記錄,在正午時分達到6671米后踏上歸程。按照原定計劃,第二、三、四次下潛,“蛟龍”號的深度會達到大約6500米,但不會超過7000米,以重復驗證潛水器在6000米級深度下的功能與性能。直到第五次下潛,“蛟龍”號才會沖擊7000米的深度。
完成7000米海試的“蛟龍”號,將會被安放在青島,正式開始為科研工作服務。它可以前往世界上99.8%的海域,承擔海底資源勘測、資源開采施工和水下救援等工作。
馬里亞納海溝
馬里亞納海溝位于北緯11 °20,東經142°11.5;即于菲律賓東北、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之間,北起硫黃列島、西南至雅浦島附近。其北有阿留申、千島、日本、小笠原等海溝,南有新不列顛和新赫布里底等海溝。全長2550千米,為弧形,平均寬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大水深在斐查茲海淵,為11,034米,是地球的最深點。這條海溝的形成據估計已有6000萬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溝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