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各式各樣的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成了大眾用來防通脹的主要手段,積攢了大半輩子的血汗錢,本想買個保本的理財產品,可最終還是在理財員的推薦下稀里糊涂地買了基金,一年的時間不但錢沒賺著,反倒是賠了2.6萬元。 ?? “保本理財”賠了2.6萬 ????“大半輩子就攢下這么點錢,可一下子就賠了近3萬元?!弊蛉?,市民于先生來到早報讀者接待室反映說。據于先生介紹,2011年3月6日他到寧夏路一家銀行咨詢購買理財產品,在咨詢過程中一位姓孫的理財員向其推薦了另一種理財方案。“說是這個利息要更高,也更保險一些,當時也沒想那么多就買了?!庇谙壬嬖V記者,當天他將自己辛苦積攢的13萬元錢交給了理財員,理財員拿到錢后將幾張單據交到了他手中。回到家中于先生的妻子發現,單據顯示于先生購買的并不是什么保本理財產品,而是一份基金,可讓于先生夫婦沒想到是,等了一年多,不但連本都沒保住,還賠進去2.6萬元。 ??? 銀行如果誤導應擔責 ????記者隨后聯系到該銀行一位姓劉的副行長,對于此事劉副行長表示,當事人購買的這份產品,并不僅是一份基金,確切地說應該是一份集合理財產品,以往收益率很高,只是意外地碰上了金融市場不景氣,才會導致虧損。對于參與操作的理財員,銀行目前已讓其內部待崗并接受業務再學習。 ????對于此事,大成律師事務所王文濤律師認為,如果銀行方面在向消費者推薦基金或理財產品時承諾過該產品的收益情況,但最終又達不到該要求,那么銀行方面有涉嫌誤導消費者的嫌疑,消費者可依法向銀監會投訴或向法院提起訴訟;但如果銀行給予的只是一個投資建議,那么造成的風險就要由消費者自己承擔。 記者 王曉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