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索再三還是賣掉船 ■回憶 出海從鼎盛走向衰落 今年55歲的劉宗款是城陽紅島街道的一名老漁民,從事漁業捕撈近30年,他的捕撈經驗在當地算得上數一數二。“上世紀90年代前,我們村里有300多戶人,幾乎家家都出海。”劉宗款說,那時候,許多村里的老師都紛紛辭職出海捕魚,可見當時出海捕撈的火爆程度。 1995年以后,逐漸出現了大馬力漁船和小網口網具,加上休漁期偷捕、濫捕現象日益嚴重,膠州灣近海的魚類明顯減少了。“最初,漁民都是近海捕撈,每次出海行程只有30海里,后來出海的范圍逐年擴大,每次出海的行程能達到700多海里,可捕撈量卻下降了一半以上。”劉宗款說,漁業資源少了,加上上漲的油費、人工費,還有船只保險費用,現在出海不虧本就算賺了。 劉宗款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捕撈鲅魚為例,按照目前每人每月6000元工資計算,一人一天的人工費200元,每次出海需要6個工人,每天的人工費就是1200元;出海一次需要花費2000元的油費,還有出海期間的生活費用,各種費用加起來在三四千元。而每次出海平均捕撈的鲅魚在三四百斤,以10元一斤的港口批發價計算,總收入也就三四千元。因此,漁民每次出海相當于賺回個成本錢。當然,遇到豐收的時候,也會有盈利。 ■講述 賣船一路送到即墨 劉宗款說,最早的漁船都是集體的,個人根據捕撈量賺工分。1985年,村集體對漁船拍賣,他們8個人合伙,以5萬多元的價格買下一條20馬力的舊漁船,平均每人負擔7000余元。“那時候,村里有個萬元戶了不得,一個農村老師每月工資才三四十元,一年的工資也不過四五百元,一下子拿出7000多元買船,可是個天文數字。”劉宗款說,1991年,由于船體老化,他們合伙更換了60馬力的新漁船,一共9萬多元,人均出資萬余元。 2002年,隨著遠海捕撈的興起,他們又更換了240馬力的大漁船。劉宗款說,那個年代,出海捕魚確實讓一部分漁民致富,以他們的漁船為例,一條船一年的純利潤在三四十萬,平均到一個人就是四五萬,這個數字一點不夸張。“漁船帶來了財富,漁民都對漁船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說起10年前賣漁船的事,劉宗款記憶猶新,那是2002年11月,跟即墨田橫的一名漁民簽好賣船協議后,船只在紅島碼頭交接。“當時,我和買方商議,要一起跟船過去,理由是他們不熟悉航程,可他們不知道,實際上是我自己舍不得這條船。”劉宗款說,漁船到達目的地,他在船前足足站了一個小時,才戀戀不舍地離開。 ■現狀 船老大改行退漁進企 “說實話,出海捕撈是個體力活,我早已有些力不從心了,但俗話說得好,‘吃魚不如捕魚樂’,干了大半輩子漁民,要說一下子退出,還真有些留戀。”劉宗款說,去年有人找到他,希望他到韓家民俗村工作。經過三個月的考慮,劉宗款選擇放棄漁民這個職業,到韓家民俗村干起了休閑漁業經理的工作,負責指導工作人員或游客劃船和捕撈技巧。“現在的工作基本上還是老本行,但不用出海了,工資每月3000多元,比以前輕松多了。”劉宗款說,雖然只是演練,但他覺得現在的工作很舒心,似乎找到了以前的一些回憶。 劉宗款說,20年前,紅島街道漁船最多的村有近百條漁船,而如今,這個村還剩下不足20條漁船。“現在,周邊的企業一年比一年多,多數企業嚴重缺人,這種情況也給退下來的老漁民一個再就業的機會。”劉宗款說,曾經和他一起出海的許多五六十歲的老漁民都進了企業,工資從每月3000元到6000元不等。“不干船老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用再整天為算賬頭痛了。不過,這些老漁民聚在一起,說得最多的還是以前出海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