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彩繪造像。
安全保障
將設置專門派出所
為了確保文物安全,考古發掘期間大量公安干警在現場設立警戒區并晝夜執勤,武裝特警負責押運出土文物入庫保存。
鄴城考古隊啟動了搶救發掘的緊急預案,除在現場的鄴城考古隊研究人員和技師9人外,火速通過考古研究所抽調了研究人員、文物保護專家、考古技師10余人趕赴現場參與相關工作。
為妥善保管出土文物,當地政府特意撥出專款添置安裝遠紅外監測、視頻監測系統的安保設備,相關人員24小時巡邏。此外,還將在附近專門設立派出所,確保文物安全。
文物保護
色彩保護成大難題
本次出土的佛造像,除了部分無色外,很多都色彩艷麗。如何保護佛造像顏色成了一大難題。
朱巖石隊長介紹,有關專家已選取最小的碎片,進行色彩等技術分析,以形成預案推廣運用。
早在發掘時,在文保專家的現場指導下,出土佛像均進行三層包裝,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文物表面色彩、貼金等裝飾不受損失。第一層宣紙包裝用于平衡濕度,第二層氣泡塑料薄膜包裝用以防摩擦碰撞,第三層塑料薄膜用以密封。
據介紹,目前色彩保護、金箔裝飾的加固、近3000塊碎塊的拼接綴合這三項難題形成了一項艱巨的工程,經國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的指導,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在針對這批文物的特性制訂詳細的保護方案,并將陸續實施。
待解之謎
是否源自滅佛運動
這批佛造像是什么時間、由誰埋入地下的?這背后有怎樣的一段歷史?
楊泓介紹,中國古代歷史上有滅佛運動和佛像痤埋制度。前者指的是因反對佛教,將佛像砸碎,雜亂填埋。后者指的是佛教信徒為了做功德,看到古代殘像就收集在一起規規矩矩地埋下,有的還在上面建塔。
楊泓分析,從考古中發現,這些佛造像的擺放雜亂,可能屬滅佛而非痤埋。另外,我國史上有幾次著名的滅佛運動,其中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統稱為“三武滅佛”。鑒于本次出土佛像中,發現了個別唐代風格的造像,楊泓推測這批佛像可能源于唐代滅佛運動。
但這些零散的碎塊究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埋藏坑與具體遺址或古代寺院遺址是否有關系?它對于東魏北齊鄴城南城外郭城的探尋能夠提供怎樣的線索?還有待后期研究揭開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