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一 楊新美 55歲 失地農民升級成房東 55歲的楊新美是東小莊村村民,2000年以前,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生活。“以前俺就是個種地的,我們家承包了7畝地,除了種小麥、花生、玉米、地瓜,還種著蘋果樹、桃樹,此外還養了兩頭豬。”楊新美說,果園和地里的事都靠她自己忙活,老伴則在鄉鎮上的建筑公司上班。“那時候,上班比種地強,老伴可以補貼家里收入。”楊新美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果園大豐收,一年就掙了上萬元,他們家也成了萬元戶,傳呼機、黑白電視都配上了。 果園變成了工業園 2000年,工業園項目將楊新美家的果園占了,各種補償款加起來有十幾萬元。“說實話,干農活干得挺草雞,想到以后不用種地了,有種解脫了的感覺。但看到自己種了那么多年的果樹,還是覺著有些舍不得。”楊新美說。 2001年,楊新美眼看著周圍的村民升級成房東,也跟風將“吉房出租”貼在了門外。楊新美說,那時只有4間平房,自己和家人還要住其中兩間,能租的房子就剩下2間了。一年能租個兩三千塊錢。“錢雖說不多,但也可以補貼家用。”楊新美說。 不種地了改扭秧歌 “家里沒地了,得找點事干,不能總在家閑著,老伴憑著在建筑行業積累的經驗和人脈,拿著十幾萬元的補償款自己創業,購買了吊車、起重機等大型機械設備用來租賃。”楊新美說,老伴在外打拼,她則在家里當“后勤部長”,安心照顧家人。 2009年10月30日,楊新美家的4間房子換成了兩套6樓的樓房,還都帶著閣樓。 “拿鑰匙的那天,我們全家都很興奮,尤其是兩個孩子,住上樓房后,村里簡直大變樣。”楊新美說,她家住套三房,把套二和兩個閣樓都租了出去,一年租房收入近2萬塊錢,比自己退休金還多。 18日上午,在開發區辛安文化活動中心,村民楊新美在老師的指導下扭秧歌,一招一式比劃起來還挺像那么回事。 “現在兩個女兒也都大了,老大結婚了自己有房子,老二送到英國讀書了,我也有時間出來參加社區活動了。”楊新美說,鄉下人干了一輩子的活,突然輕快下來也有些不適應,身體大大小小的毛病也出來了。以前種地就是鍛煉,現在通過扭秧歌、健身球、拳劍、腰鼓等活動來鍛煉身體,反正有什么活動都參加,認識了更多的人,心情非常好,有說有笑的,身體也比以前強多了。 人物二 李美珍 47歲 “吃”著房租上網炒股 村民李美珍和丈夫張錫山共分了5套樓房,除了將109平方米的套三房留下自己住,其它4套樓房全部租出去了,每年僅房租收入就達5萬余元。丈夫張錫山在開發區一家企業上班,每月收入2000余元,李美珍則在家里照顧老人、孩子,平時沒事就在網上炒炒股,活得很瀟灑。 進入新世紀,東小莊徹底褪下男耕女織的外衣,披上了城市的霓虹五彩。“我從2000年以后,就沒再出去干活了,一天做三頓飯,照顧家里的老人、孩子。”李美珍告訴記者,以前,她和丈夫開了個夫妻店,做點小生意,攢下了一些錢。18年前,他們蓋起了三層半的小樓。“當時,沒想到以后能搬遷,只是想著給孩子蓋上樓,以后好找對象。”李美珍說,后來村莊改造的時候,家里的三層半小樓換了5套樓房,她自己沒想到,租房收入成了她家的“鐵飯碗”。 本來風吹日曬的農民再也不用種地了,跨越“房奴一族”直接成為了城市的主人。以這種方式成功融入城市,是與李美珍有相同經歷的東小莊村村民萬萬沒想到的。(記者 劉海龍) |
上一篇:面包強吻大貨司機口吐鮮血
下一篇:ipad2青島實體店2700元已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