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巖松: 我現在正生活在地面沉降的這50座城市當中,您在其中嗎,未來您會在其中嗎,我們都會在其中嗎,為什么要出這樣的一個規劃,接著往下看。 (播放短片) 解說: 由于地面沉降矗立于古都西安的唐代建筑大雁塔,傾斜已達上千毫米,由于地面沉降,人們居住的居民樓出現墻體裂縫,建筑不得不拆除重建。由于地面沉降,人們行走的大路出現裂紋、裂縫甚至天坑,由于地面沉降有城市甚至被預言會在幾十年后消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副院長 張作辰: 地面沉降的區域主要有三大片區,一個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包括浙江、江蘇和上海,一個是華北地區,另外就是陜西和西安的汾渭地區。 河北第四水文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 杜興明: 這個醫院的原先的一個婦產科病房當時它是一個三層小樓,(由于地面沉降)三層變成了兩層小樓,也就說底下一層就已經變成地下室了。 解說: 在滄州市人民醫院,有一座美麗的噴泉花園,三三兩兩的人們圍坐在旁邊休息放松,但是誰又能想到就在兩年前這個美麗噴泉還是一幢樓,20世紀70年代初由于滄州地下水的超采,滄州市發生了地面沉降,這個醫院也沒能幸免。2009年,由于醫院的婦產科嚴重的樓體沉降,最后不得不被拆除重建,事實上在滄州發生的地面沉降并不是個案,數據顯示整個華北平原目前出現地面沉降的區域已經達到了6萬多平方公里。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調查與科技外事處處長 吳愛民: 這是一張華北平原地面沉降的分布圖,凡是有顏色的范圍都是有地面沉降的范圍,根據我們近幾年來的監測資料,目前華北平原區地面沉降量超過200毫米的這樣一個范圍,是達到了6萬4千平方公里。 記者: 是一個什么概念? 吳愛民: 這個概念就是它占到了整個華北地區的46%左右。 解說: 除了華北平原地面沉降的嚴重,地處汾渭盆地的古都西安,如今所處的境地也不容樂觀。 西安市民 史衛敏: 這個地方以前是個籃球場,以前還可以在這兒打籃球,慢慢慢慢到現在,你看,現在連籃球都打不成了,已經完全破壞了。 解說: 在西安市城區的南部,由于裂縫活動劇烈,造成了地面和臺階的嚴重損毀,根據專家的精確測算,僅在今年一年的時間里,這條裂縫南側的地面就比北側又下降了近70毫米。 陳常偉: 這里是位于西安市二環路上的一處立交橋,我們可以看到由于地裂縫引起的不均勻地面沉降,橋梁已經被分成了兩段,而兩段之間的高度差已經達到了近30厘米。 解說: 而在西安市另外一處地面沉降點,地面沉降對交通設施造成了明顯的影響,路面出現了明顯的斷裂,過往的車輛在路過裂縫時都會出現顛簸,根據陜西省國土資源廳發布的數據,西安地面沉降發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自1959年水準測量以來,累計沉降量超過200毫米的面積為150平方公里。地面沉降盡管人們并不熟悉,但卻正在真真實實的發生。而不容忽視的另外一個事實是,它的治理難度又很大,一旦出現恢復起來并不容易,究竟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 白巖松: 走路的時候我們經常用深一腳淺一腳來形容往往在走夜路時候的那種狀態,不過面對地面沉降這樣的地質災害恐怕深一腳淺一腳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城市的生活當中。按理說是一種地質災害,應該我們都已經非常熟悉,并且早已經警覺了,但是地面沉降卻并不是這個樣子,為什么呢,因為它是一種慢性病,它來的非常緩慢,我們的肉眼看不見,可能是很長的時間才幾毫米,但是往往到了已經沉降形成了非常大的災害的時候,我們再想已經來不及了,而造成這樣一種局面,要么由開采地下水,要么是開采地下的油氣或者是地下的礦藏,包括地上建的樓越來越多形成了越來越大的負荷,綜合而形成的,但是地下水的開采在這其中占據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好了,形成原因大致的局面可能我們知道了,它會給我們現實生活帶來什么危害,僅僅是深一腳淺一腳嗎,接下來我們要連線的是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副院長張作辰。 (電話連線) 白巖松: 張院長您好。 張作辰: 您好。 白巖松: 其實可能很多人在知道了這件事情馬上開始關心了,它給我們現實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危害? 張作辰: 地面沉降影響的范圍其實非常廣泛,比如說我們熟悉的地面沉降首先會導致我們地面高層的降低,造成高層的損失。其次會造成城市排水系統的失效,防汛能力的降低,另外不均勻的沉降會導致地表建筑物的地基下沉,基礎開裂,造成建筑物的破壞,還造成地下建筑向水井、油井的傾斜,甚至拉裂破壞,還對我們現在大家比較熟悉的大量的線狀工程如鐵路、輸水、輸油管線、橋梁、通訊線路等造成破壞。 白巖松: 我在看到這個報道的時候,我有兩個印象讓我非常深,一個是說去年泰國曼谷的大水遲遲不退就跟它的整個地面沉降有關系,還有一個說咱們京滬高鐵每年都要在地基底下去墊石頭,因為地面在沉降,當時讓我心一驚,這都是事實嗎? 張作辰: 這都是事實。 白巖松: 好那一會兒還會有一些問題向您咨詢,接下來我們就要關注既然如此危害巨大,我們該怎么辦,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未來的受害者嗎?我們要關注的就是,如果已經知道了它的相關危害的話,那么接下來我們該怎么辦,透過下面一個短片我們一起一下。 (播放短片) 解說: 按照現在的速度,到2050年長三角可能就此桑田變滄海,幾年前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所長郭坤一,經過四年的調查,發出了這樣的警告,對于長三角地區而言地面沉降是共同的難題,1999年上海、江蘇和浙江聯動防沉降工作開始,沉降程度較輕的浙江每年大幅降低地下水開采量,控制沉降。而形勢較為嚴重的江蘇,則是在2000年由江蘇省人大頒布了《關于在蘇錫常地區限期禁止開采地下水的決定》,在全國率先通過立法,實施地下水限期禁采,此后,地面沉降速率有所減緩,長三角的巨大投入聯動機制,都成為應對地面沉降的成功案例,但其他地區能否效仿也許并不那么現實,在華北則面臨著更嚴峻的形勢。 吳愛民: 9到12月份,也是幾乎沒有降雨的,這幾個月咱們只能靠開采地下水,來維持農作物的生長。 解說: 降水分布不均,也不具備儲存降水來分配使用的能力,所以不得不依靠對地下水的開發和使用,但華北平原的地下水開采量占到整個供水量的75%—80%,這樣一個概念就是整個華北的經濟社會發展,幾乎全部是靠地下水來支撐的。 吳愛民: 目前,一個比較公認的一個說法,就是華北平原地下水(每年開采)可能保持在200億之內,是比較合適的,就是每年對地下水的開采量應該控制在200億以內。 解說: 而目前,華北平原地區已經超采地下水1000多億立方米,如果依靠自然循環來補充這些地下水,有專家測算,需要上萬年。 吳愛民: 那么另一項措施,那就是還是靠節水灌溉,滴灌還有噴溉,這些技術的應用,應該說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最根本的一個問題。 解說: 缺水但又必須發展,怎么辦,專家建議是在合理開采和地面沉降控制之間達到一個有機的平衡,對于已經緊鑼密鼓應對地面沉降的華北地區而言,這是的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而在汾渭盆地則需要克服按下葫蘆又起瓢的問題。 長安大學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執行院長 彭建兵: 先期應該是人類活動造成的,近些年,我們西安市已經采取了一些嚴格限采地下水的一些措施,比如城區基本上不開采了,而且到現在已經封了1000多口井。 解說: 彭建兵說,14條地裂縫中的8條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西安南部的局部地區,從2005年出現的地下水超采又造成了一些地裂縫的活躍。 彭建兵: 南邊的地面沉降有加劇之勢,而且地裂縫也有加劇之勢,這是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的。 解說: 而在更大的區域,近年來由于西安市供水飲用黑河水,關停了城區及近郊區的自備生產井,限制地下水開采量,使地面沉降趨勢有所減緩。但咸陽渭南市區地面沉降近年呈加重趨勢。 白巖松: 那么地面沉降相當大的一個造成原因就是地下水的開采,大家可能就說了,不要開采地下水了,但是很多話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現實是相當殘酷,并且具有挑戰性的,我們來看一下這樣的數字,目前在中國655個城市當中,有400多個是以地面水為飲用水源的,地方城市對地下水的依賴更重,目前北方城市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業用水以及33%的農業灌溉都是主要依靠地下水,那么不開采地下水行嗎,可是地面沉降就行嗎,當然都不行,怎么辦,接下來我們繼續連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副院長張作辰。 (白巖松) 白巖松: 張院長您好。 張作辰: 您好。 白巖松: 目前防止地面沉降最重要的該做什么,怎么辦? 張作辰: 最重要的首先我們要把我們的國家地面沉降,分布的區域我們要查清楚,針對這個區域的特點,我們找出發出地面沉降的最主要的原因,比如說是地下水或者是工程活動,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制定地下水的合理開采的計劃,在我們國家的北方地區,地下水資源的開采和地面沉降的控制是一個典型的資源與環境的問題。如果我們在地下水的開采和地面沉降控制之間找到一個切合點,那我們想這個地面沉降的控制才會是有效的,也是有利于當地的經濟發展。 白巖松: 等于說其實我們今天吹響了這樣一個號角正式打開了大幕。 張作辰: 是這樣的。 白巖松: 好,謝謝張院長,接受我們的連線采訪。 其實今天這樣一個話題在我們最初接觸它之前的時候也多少有些陌生,但是在接觸的過程當中,越看后背越有發涼的感覺,越開始緊張,因為這是我們生存的家園,我們越來越的人都與它緊密相關,或許我們都該參與其中,并且重視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