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記者 李夢 齊淮東 吳寶書 形勢復雜嚴峻的“十二五”開局之年畫上了圓滿句號。2012年山東發展篇章精彩起筆之際,如何進一步激發全省人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進一步集聚各種優質發展要素,增創山東科學發展新優勢,再謀富民強省新篇章,成為9500萬齊魯兒女期盼的焦點和“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立足內需穩增長 “對歐出口下降23%、31%、66%,對美出口下降11%、38%、20%,對日出口也一降再降。”翻著從去年11月份至今3個月的紡織品出口記賬單,青島昌華進出口貿易公司總經理許士軍對記者慨嘆,“國外市場越來越難做,外需越來越靠不住了。” 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拖累的不只昌華貿易公司一家。從去年10月開始,我省出口增長呈逐月回落趨勢,12月增幅跌至當年新低。 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進出口貿易遇挫,不僅直接影響經濟增速,還會引發資本流向和市場異常波動,不利于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大局。“避免出現外需慣性下滑對經濟平穩增長的影響,必須堅持‘擴內需穩外需’的調控措施,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培育、挖掘、尋求新的內需增長點?!笔∪舜蟠?、發改委主任張超超認為。 消費需求嶄露出的巨大潛力和無限空間,在春節期間讓人倍感欣喜。僅以旅游業和濟南市場為例,一個“好客山東賀年匯”,平均每天拉動旅游綜合收益10億元,熱熱鬧鬧中賺得盆滿缽滿;春節黃金周7天,省城濟南“吃喝玩購”四項收入突破53.5億元,假日經濟魅力盡顯。 今年,我省將從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完善流通體系建設、改善消費環境等層面發力,把文化旅游、休閑娛樂、體育健身、社區服務、環保產品等培育成為居民消費新熱點,把穩步推進城鎮化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切實增強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強大拉動作用。 近幾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一直保持在20%以上,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增強經濟發展后勁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記者從省發改委獲悉,從優化投資結構著手,今年全省安排社會民生、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八大關鍵領域規模以上投資2.66萬億元,占全年計劃總投資的86%。同時,在建項目結轉到今年的投資規模達1.8萬億元,一批能源、港口、鐵路、機場等項目進入集中建設期,必將為擴內需穩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合理調整投資結構、不斷增強消費需求,必須加快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省政協委員、濟寧市政協主席趙樹國分析,國家和省里不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對中低收入者的財政補貼,著力培育、擴大文化旅游、環保產品等消費熱點和領域,而我省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重要階段,擴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即將走出厚積薄發期,進入爆發增長期。 轉型升級促跨越 與許士軍經營的外貿公司貿易額增速下滑不同,為皇明太陽能集團配套的我省一家光伏電池片廠出現了“規模不斷擴大、效益日趨下降”的窘況。廠長崔巖告訴記者,一方面緣于成本擠壓,一方面因為產能過剩。 “加快調整經濟結構,使我省發展逐步改變過去過分倚重‘外向經濟紅利’、‘資源環境廉價紅利’等局面,以‘結構紅利’支撐增長,是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然要求?!笔∪舜蟠?、德州市委書記吳翠云認為。她介紹,德州市同我省其他地方一樣,正處于從規模擴張主導的經濟高速增長期,轉入結構調整和質量效益主導的經濟平穩增長期,此時謀求轉型升級,極為迫切,正當其時。 以提質增效為出發點,我省今年加快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力促三次產業結構優化?,F代農業方面通過推進73個產能任務縣、落實十大農業產業振興規劃、力爭高效特色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等措施,全力打造現代農業產業新體系。實施“雙輪驅動”戰略,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一只輪子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今年啟動一批示范基地、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和重點項目;另一只輪子通過9000億元技改資金投入,加快驅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動服務業跨越發展,以現代信息產業等十大重點領域規劃和城區、園區、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四大載體”建設為抓手,通過引導資金吸引更多信貸、社會資本進入服務業領域,確保服務業投資增速高于全社會投資增速。 以“藍黃”兩大國家戰略為主引擎的區域發展格局,正成為我省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在海洋生物、海洋裝備制造、現代農業、生態旅游等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取得重大進展基礎上,今年“兩區”建設將著力培育現代海洋產業和高效生態產業,集中培育10大重點產業集群、37個海洋產業園、20個高效生態產業園,推動各類要素向集群和園區配置,努力形成對全省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大示范帶動效應。 同時,著眼于城鄉、區域、產業結構協同調整,我省通過提升膠東半島高端產業集聚區建設水平,加快省會城市發展和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支持菏澤打造魯蘇豫皖交界地區科學發展高地,力促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建立合理的區域城鄉分工協作關系,努力拓寬發展新空間;以落實支持沂蒙革命老區和山東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試點兩大國家政策為“助推器”,全力培育新的增長點。 深化改革求創新 事實上,無論許士軍所在的紡織等傳統產業領域,還是崔巖所在的太陽能光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引領他們走出困局的惟有創新。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首先要讓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實施以企業技術中心為依托的創新工程,努力打造一批自主創新企業和品牌。省政協委員、太陽紙業集團董事長李洪信深有感觸地說,研發投入不足已成為制約企業乃至我省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關鍵。今年我省將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確保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9%,達到千億元規模。同時推動濟南、青島、煙臺國家級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加快國家工程(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高水平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推進青島海洋科技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二期工程、國家綜合性新藥研究開發技術大平臺等建設,將更多的“山東制造”轉變為“山東創造”。 產業創新的關鍵在自主知識產權,否則,即便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若仍延續傳統產業一哄而上、模仿生產模式,也難逃太陽能光伏、風能、LED產業那樣迅速出現產能過剩,陷入“被調控”的窘境。省人大代表、科技廳廳長翟魯寧強調,高性能纖維等新材料產業、通信網絡設備與產品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環保技術及裝備等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新醫藥和生物產業、海洋開發重大基礎設施及海水健康養殖等海洋開發產業、數控加工裝備等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七大領域內,能否在一些關鍵技術和關鍵環節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直接主導山東經濟的增長品質、核心競爭力以及在全國產業格局中的地位。 當前,解決影響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改革創新是一把利器。專家判斷,2012年是我省經濟由政策刺激轉向自主增長的關鍵時期。這意味著,山東經濟主要依靠政策紅利吸引投資、集聚要素、獲得快速發展的階段行將結束,依靠創新破解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實施國家創新工程、搭建創新平臺引領新一輪發展,吸引更多資金、資源、人才等要素向自主創新集聚,成為當前和未來我省增創新優勢的主要動力。 統籌惠民謀幸福 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皆以人民生活殷實富裕和幸福指數提高為重要衡量標準和歸宿。去年,直面物價、房價雙雙居高不下給城鄉居民生活造成的壓力,省委、省政府果斷提出,把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作為宏觀調控首要任務,有力地將CPI漲幅控制在5%以內,同時還將全省財政支出的54.8%用于民生支出,切實讓人民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對于人民群眾關心的物價、房價、醫療、交通、就學、就業等熱點難點問題,今年省政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鞏固、完善已出臺的民生政策,并在去年全部兌現26件民生實事基礎上,再篩選安排一批民生實事和惠民工程,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與此同時,充分發揮我省文化資源富集優勢,一手促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一手促公益性文化事業全面繁榮,通過構建城鄉15至2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等措施,切實豐富、滋潤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既是“十二五”時期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是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記者注意到,各地政府紛紛將提高城鄉居民幸福指數作為發展訴求,據此謀劃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其中,“生態濟寧”、“生態濱州”、“生態日照”、“生態臨沂”等構成的“生態山東”建設,成為共同的目標和一致的考題。 “以建設‘生態山東’的積極成效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提升人民生活質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放在重要議事日程,意義重大?!笔∪舜蟠怼|營市委書記姜杰說。他介紹,黃河入海造陸的同時,也為東營孕育了充滿魅力的東方濕地,東營有責任有義務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千方百計構建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不斷擴大循環經濟規模,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呵護、發展好黃河尾閭這座獨具魅力的城市。 一個共識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涵,也是民生改善與否的重要指標。今年我省將下更大力氣推進節能降耗,建立技術支撐體系,推進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建立節能考核制度和節能交易制度。在進一步強化環境保護方面,以污染物總量減排為宗旨,加大污水、垃圾處理力度,突出抓好大氣污染治理和檢測預警,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檢測體系。加快推進生態建設方面,以南水北調沿線和小清河流域為重點,著力實施重要水體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嚴格實行水功能區納污控制,搞好荒山、荒灘與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還齊魯大地一派山清水秀、和美宜居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