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條燈謎剛掛上,市民紛紛掏出手機“百度”,不到30分鐘都被破解,200份禮品被領走了。這是去年元宵節的場景。今年不少商場紛紛推出猜謎語的活動,猜謎語已成為商場的一道風景線,吸引了不少“謎友”參與。但不少商場感慨網絡發達,一般的字謎一猜就中,于是就有商場耗時一個月設計200條謎語,還有的商場請來民俗專家出謎語,原創的燈謎最考驗市民的智商,也更有趣味。 忙出燈謎商場各顯神通 “網絡謎語很容易被猜中,今年我們就自己耗時一個月設計了200多條謎語。 ”利客來集團業務營運策劃部部長王好武告訴記者,利客來集團從春節開始就開展了猜字謎的活動,一部分是從網上找到的,另一部分則是自己設計的。每個門店懸掛著200余條謎語,吸引了不少“謎友”前去參與。“一條謎語就有上千人來猜,有的人一次就能猜中十幾條謎語;有的人猜不上來,會專門回家查字典、上網查詢,一連好幾天專門過來猜字謎。”用王好武的話說,雖然猜中字謎有獎品,但是更多的人是看中了其中的樂趣。參與最多的不是孩子,而是以中年人為主。 海信廣場企劃部曲曉慧介紹,燈謎從正月初七到十五,每天限30名,猜中就送龍年公仔,去年燈謎找民俗協會編的,可能覺得難度太大,今年就從網上找了一些。臺東利群剛剛結束了猜謎語活動,企劃部負責人張洪建坦言,所有的謎語都來自網絡,每天有400-500人猜中:“我們的字謎就是簡單,有的年輕人會現場手機上網查詢,不在禮物多少,重在過節大家都樂和。 ” 民俗協會請專家出謎語 昨日,在萬達廣場中庭內,一個標準的民俗大院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力,除了有中堂、廂房、影壁墻等標準配置外,大院里還放著用于紡紗的紡車,桌子上擺著五顏六色的小泥人,大院里還有民間藝人正在捏泥人,但是最吸引人的是大院里的一棵大樹,樹上掛滿了已經寫好的燈謎。 “百年樹”、“工作專一”、“庶出”……這些乍一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短語都是青島民俗協會出的燈謎。而所有這些燈謎的謎底都出自《弟子規》。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經常有市民拿著燈謎過來找燈謎老師求解。 在民俗大院的另外一端,大約二三十個市民正圍著一面墻議論紛紛,記者循聲望去,原來,這一面墻上也都掛滿了燈謎,但與大樹上掛著的燈謎不同的是,這面墻上的燈謎謎底卻是五花八門,有電影院名稱,有春晚節目名稱,還有食品名稱。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猜燈謎的活動我們去年也舉辦過,許多家長專程帶著孩子來猜燈謎,每天大約有100人能猜出燈謎的謎底,猜對的市民還能獲得一幅年畫作為獎勵。 ”青島民俗協會會長田清來告訴記者,他們一直在探索民俗文化應該如何與市場結合創造經濟效益,像這樣在商場里展出的方式不僅能為商家帶來客流量,同時也更好的宣傳了民俗文化。 新聞延伸 青島有百名專業燈謎師 市民俗協會燈謎專業委員會主任傅國防是這次燈謎活動的策劃人,為了辦好燈謎會,他每天至少要準備100條燈謎。他告訴記者,現在許多人把燈謎和謎語混為一談,但事實上,謎語屬于一種世界性的文化,比如我們常聽說的 “早上兩條腿,中午四條腿,晚上八條腿”這一類就屬于外國謎語,只需要有基本的生活經驗就可以猜出來。而燈謎是一種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它從謎面、謎格到謎底都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而猜燈謎也需要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謎語則不需要這些。 傅國防告訴記者,目前島城從事專業燈謎工作的人員有大約100人左右,而現在他每年要策劃10多場這樣的燈謎會,除了元宵、五一等傳統節日外,還有單位也會舉辦專門的燈謎會,傅老師曾經幫助一家單位舉辦過燈謎會專場,專場里所有燈謎的謎底都是這家單位里員工的姓名和這家單位所從事領域的術語。 “好的燈謎既不能讓人一眼就看出,也不能讓人看不出,別看燈謎就簡簡單單幾個字,但是構思的過程中必須要對相關領域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比如要出一個電影方面的燈謎,就要深入研究電影領域的專業知識,這樣出來的燈謎才有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