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青島新聞網手機客戶端下載 | 青島天氣 | 更多網上媒體 | 疾病查詢 新聞中心> 新聞專題> 綜合類 > 正文

醫者仁心盡展親情所在 將關愛傳遞給每一位患者

來源:青島早報 2012-01-30 09:24:46

核心提示

醫生留給人們的印象多是說話急、少,來去匆匆,不隨便說笑。然而,記者經過連續3天的跟訪,記錄青醫附院普外科主任周巖冰的日常工作,感受到的卻是這位48歲、從醫27年的教授級主任醫師醫術精湛、待人親切,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他從查房到會診、從門診到手術,一個眼神、一個輕拍、一段耐心勸導,傳遞出的是一種親情,一種鼓舞,一種力量,這也是他贏得眾多患者贊譽和信賴的真諦所在。特別令記者難忘和感動的是,他為了防止犯困和節省時間,幾乎每天中午都放棄正常進餐,只是稍微墊墊肚子就持續工作到晚上8時才下班。

■場景一:查房臘月廿四(1月17日)7:30 45名病人情況個個了然于心

約訪周巖冰,記者足足費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因為他實在太忙,不是在手術臺上,就是在接診病人。采訪時間終于在小年當晚約定下來,那天晚上近9時,他剛剛結束一天的5臺手術回到家里。“對節假日實在沒有什么概念,小年、春節對我們來說只是個名詞,就像春分、冬至一樣,一年365天,每天都是一樣的。”在電話中短暫交流后,記者約定從第二天開始跟蹤體驗他的日常工作。

第二天一早7時,周巖冰準時出現在青醫附院普外科病房,換上白大褂,他就帶著十余名醫生,從查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普外科一共有45張床位,常年滿床,當天照例有45名住院病人。記者注意到,周巖冰沒有帶任何一個病人的病歷,卻對每一個病人的情況了然于心。每到一名病人的床前,他總是以一句貼心的問候開始:“大娘,怎么樣,昨晚睡得好不好?”“小姑娘,多給你母親捶捶背,這對她恢復有好處。”“小伙子,明天就要手術了,可別緊張啊!”

走到一名老人床前時,周巖冰俯下身說:“大爺,我來看看你的傷口恢復得怎么樣?”他幾乎是蹲在床邊檢查了半天。“大爺,恢復得不錯,過兩天就能出院了,放心吧!”他拍了拍老人的肩膀。

在節奏緊湊的查房中,周巖冰不時也冒出一句玩笑話:“大姐,你得讓大哥多喝點稀飯,要是大哥瘦了我可得找你!”病房中隨即響起一陣輕松的笑聲,蕩漾著春天般的溫暖。

50分鐘后,45名住院病人全部看了一遍,緊接著周巖冰與醫護人員以及研究生們交班,詳細交流都有哪幾位病人發燒了、哪些病人出院了、還有哪名病人剛入院……在與研究生們的對話中,所有問答都用英語。一名醫師告訴記者,周主任要求大家練就過硬的英語,是因為這樣便于接受和學習國際前沿的醫術,進而更好地應用于臨床,讓病人受益。

■場景二:會診臘月廿四(1月17日)8:30 對疑難病癥10分鐘出方案

按照事先安排,一名在消化科住院的病人需要多科室會診。交班后,周巖冰大步流星地從醫院第二住院部趕到第一住院部,一進病房,消化科醫生便以超快的語速向周巖冰介紹病人情況:“病人今年42歲,因血尿在北京醫院診斷為腎小球輕度病變、薄基地膜腎病,后因膽囊結石行膽囊切除術,因闌尾炎行闌尾切除術……2007年病人出現上腹部疼痛,伴有高燒,此后腹痛反復出現;2008年在上海醫院診斷為慢性胰腺炎,并行胰管支架植入手術,同年因急性腸梗阻行剖腹探查術,但術后病人仍然反復腹痛、腹脹……2010年病人再次因腸梗阻行結腸切除術,術后22天再次出現腹痛入院……病人腹痛到底是什么原因?下一步治療措施是什么……”聽著醫生的介紹,周巖冰眉頭微鎖,同時快速翻看病人厚達百余頁的病歷和報告,間或詢問病人:“肚子里有沒有咕嚕咕嚕的聲音?”“排便順不順暢?”5分鐘后,病人幾年來的病情進展以及目前的病情,周巖冰就已全部掌握了。“這樣看來,可以排除腸梗阻的可能。鑒于病人已經接受過太多手術,建議不要考慮馬上手術,否則不但解決不了問題,病情還可能會越來越重。”周巖冰建議患者,先做個結腸造影,再保守用藥治療。短短10分鐘,周巖冰便與其他科室專家一起,初步分析制定出了這一疑難雜癥的治療方案。

周巖冰離開時,再次叮囑患者家屬,一定不要急于讓患者做手術,沒想到對方笑著說:“周主任,我記得你,1990年我母親的癌癥手術就是您給做的。”“是嗎?”周巖冰的眼里瞬時露出欣喜的光,他馬上停下腳步。

“老人現在恢復得怎么樣?”

“一直很好,真是謝謝周主任啊!”

■場景三:手術臘月廿四(1月17日)9:00至19:00 防下午犯困午飯只吃餅干

上午9時,記者全副武裝進入手術室時,周巖冰正趴在墻上認真畫圖。記者上前一看,墻上依次貼著病人的病歷首頁信息、B超檢查報告,還有CT片子,從中可以看出患者是一名中年小學教師,患的是甲狀腺癌,合并頸部淋巴結轉移。“雖然對病人的情況已經非常清楚,但在正式手術前,仍然要再次核對病人信息、確定手術部位、確認手術核心步驟。”周巖冰告訴記者,這些看似很簡單、很基礎的術前核對,其實非常重要,他一年要做600多臺手術,這是每臺手術之前必做的一步。

手術中,周巖冰先要為患者做甲狀腺探查術,無影燈下,他和助手全神貫注于手術部位,默契配合,手術室里只聽到監護儀器有規律的滴答滴答聲。一個小時后,病變部位部分組織被切除下來,需要等待病理結果出來再繼續手術。在暫停手術的間隙,周巖冰又來到隔壁的手術室,為另一名老年患者實施腹腔鏡下直腸癌切除術。

在接下來的9個小時里,周巖冰始終在手術室里,又先后為第一位手術病人做了甲狀腺癌切除及雙側頸部淋巴清掃術,以及另外一臺直腸癌手術和一臺胃癌手術。手術期間,根據需要他會來到手術室與家屬等候區交叉區,告知病人家屬手術探查的結果,與他們溝通手術進展情況。

記者注意到,中午時分,大多數手術醫生和助手都已輪流在手術室特定區域解決了午飯,但仍不見他下手術臺。“周主任一般不吃午飯,他怕吃飯后犯困,下午就不能集中精力做手術了。”一位手術助理告訴記者。

直到下午1時,周主任才利用手術間隙大約兩分鐘的時間,喝了一袋酸奶,吃了兩片餅干,匆匆去了一趟洗手間,隨后又消毒雙手、換上手術衣,重新返回到手術臺上。一直到晚上7時當天安排的4臺手術全部結束,他沒有再喝一口水,80%的時間都是站在手術臺邊。也就是說,他從午飯到晚上下班,只吃了兩片餅干就撐下了3臺手術。

“今天這幾臺手術,還算輕松的,平時一天七八臺手術很正常,最多的時候會有十幾臺手術。”周主任輕描淡寫地對記者說。

走出手術室,已經是晚上7時了,但周巖冰仍然沒有結束一天的工作,接下來,他又來到病房,再次為45名病人查房,然后在辦公室里整理病歷、準備第二天的手術,直到晚8時許,一天的工作才算結束了。

1月18日,周巖冰照例是兩次查房、兩次交班、連續10多個小時的5臺手術。

■場景四:坐診臘月廿六(1月19日) 聊天式問診逗得病人直笑

每周四的上午是周巖冰的坐診時間,1月19日上午從8時開始,他診室里的病人就沒間斷過,往往是前一位看完了的病人還沒起身,后一位病人就已經推門走了進來。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這么繁忙的接診過程,光跟病人解釋清楚病情和用藥就已經不容易了,可記者在跟訪中卻感受到,接診的節奏雖然很快,氣氛卻很舒緩。周巖冰在與病人及家屬的聊天式交流中,不但給解釋清楚病情,交代好用藥,還針對患者的種種疑惑與顧慮一針見血地道出原委,瞬間就將患者及家屬心頭的陰云吹散,甚至在玩笑式的勸導中,竟能逗得病人哈哈大笑起來,這在一般的診室里真是不多見。

不知不覺,5個多小時很快過去,午飯時間又過了,還有最后一名來復查的大娘沒有看。周巖冰一邊招呼大娘坐下一邊說:“大娘,你氣色很好啊,有什么不舒服?”“最近吃飯老是吐。”原來,老人前段時間查出胃賁門附近潰瘍,之后做手術切除了,但最近吃飯感覺不舒服,還吐粘液。“大娘,你這個事不要緊,關鍵是在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慢下來。”周巖冰耐心跟老人打比方說,“您原來胃里的那個‘門’是‘原裝’的,但是因為那里長了個小毛病,手術后重新接了現在這個‘門’,就不如‘原裝’的彈性好,需要慢慢恢復才能逐漸適應。”接著,他又對老人的女兒說:“以后你們家吃飯啊,要評個先進分子,看誰吃飯慢!你們要陪著老人慢慢吃,慢慢咽,這樣老人就會一天天地好起來……以后有任何不理解的事兒,就給我打電話。”

看完最后一名病人,時鐘指針指向1時30分,數數周巖冰一上午的掛號單,足足看了60名病人。

到這個點兒醫院的普通食堂已經關門,周巖冰決定去他不常去的教授食堂吃午飯。周巖冰告訴記者,教授食堂是醫院為教授級醫護人員專門開設的特殊食堂,但他平時因為沒時間,一般不過去。正說著,他在進門時竟被食堂服務員攔了下來。“請問您是……”看著服務員疑惑的眼神,周巖冰笑了:“看來我不常來,你們都不認識我啊。”他只好出示了自己的工作證,差點將他“請”出去的那名服務人員,這才不好意思地“放行”了。

良好的溝通能化解醫患矛盾 【觀點】

對于讓許多人感到“糾結”的醫患關系,作為一名外科醫生的周巖冰又有怎樣的思考?臨床中怎樣才能處理好醫患矛盾呢?

周巖冰在接受采訪時坦言:“歸根結底是個心態問題,干我們這個工作,不可能不發生糾紛,也不可能不出現讓病人不理解的地方,然而,作為醫生,只要擺正心態,利用一切手段,讓患者和他們的家人知道哪些事情醫生力所能及,哪些事情醫生也無能為力。比如說,胃切除手術,有的患者傷口縫合后很快愈合,但極個別的患者由于體質差異問題卻無法愈合,處理這樣的問題,手術前就要與患者和家屬講清楚。打個比方說吧,農民種麥子,撒下種后,有的能茁壯成長,有的卻發不出芽來,這就要分析麥子生長所需要的條件——地好、種子好、下雨、施肥和好的種植技術,具體到外科醫生來說,把手術做好也是一樣,需要醫生技術好、良好的護理、患者配合和患者自身的身體條件等相結合,才能確保手術成功。”

在談及怎樣做,才能與患者及其家人充分溝通這一話題時,周巖冰認為,醫生要從內心深處莫把他們當做病人和家屬,而要真正與他們交朋友。“就像在一個大家庭當中,碰到老人,叫大爺、大娘,碰到中年人,以兄弟姊妹相稱等。”周巖冰還說,只要是醫患之間能充分溝通,達到相互理解,萬一在手術中或手術后出現了不愉快的事,經過協商再采取補救措施,也為時不晚。

多項學術成果國際上獲贊譽 【人物】

周巖冰1986年畢業于青島醫學院,如今是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優秀學科帶頭人”,兼任中華外科學會營養支持學組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委員等職,兼任《中華普通外科雜志》、《中華胃腸外科雜志》等刊物編委。

他從醫27年來,致力于普外科專業臨床與基礎研究,以胃腸外科為重點,熟練開展各種胃腸腫瘤手術及綜合治療,在他每年獨立完成的600余例手術中,胃癌就占400余例。結直腸癌尤其在低位直腸癌的手術治療中,他率先開展“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提出“直腸癌系膜內浸潤”的概念,顯著提高直腸癌病人的保肛率、生活質量,有效降低術后復發率,提高生存率。在國內率先提出和完善加速康復外科及損傷控制外科理念,并在國內推廣。去年,在韓國首爾舉辦的第9屆世界胃癌大會上,他擔當大會主席,領導的團隊有4篇論文在此次會議上作專題報告,取得的成果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

【眾人評說】

在跟訪過程中,記者接觸到許多周巖冰的患者、同事、學生,從他們的講述中,呈現出了一個更立體的外科醫生的形象。 患者說他: 醫術高超 可親可敬

在病房里的閑談間,在周巖冰個人網站的留言板上,許多周巖冰醫治過的患者說出了對他由衷的贊揚和感謝。

一名來自青島市區的患者告訴記者,有天周主任在得知病人心率過高時,夜里10點還親自去醫院看望病人,指點用藥,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即使手下人能做的工作,他也親自給病人做,事必躬親,“周主任是個真正可愛、可親、可敬的人。”

青島港務局一位職工講述了他曲折的就醫經歷:“我因消化道出血,在其它醫院做完手術出現腹壁血腫,又連續做了幾次手術,病情反而越來越重,僅輸血就達一萬余毫升。就在我生命垂危,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書時,周主任得知后主動擔當收治了我,經過多次全院會診,做了兩次手術,終于治好了我的病。”

領導說他: 工作忘我 理念超前

“周巖冰是我們普外科的臺柱子。”在青醫附院副院長梁軍眼中,周巖冰是位盡職盡責、技術嫻熟的好醫生,“他工作忘我,不僅醫術好,而且醫德好,在國內都很知名。他的團隊也非常優秀,是個學習型、科研型、創新型的團隊。周巖冰總能將國際前沿技術和理念合理嫁接到國內,應用于臨床,如加速康復學科,再如就腫瘤綜合治療提出的MDT(多學科合作)理念,為每一位病人量身定制詳細可行的診療計劃,真正做到治療方案的細致合理,提高腫瘤病人的生存率,其中胃癌5年生存率達58%,居國內領先水平。

在2009年,普外科就與多學科合作,順利完成了一例世界罕見、重量達100公斤的巨大神經纖維瘤病的手術切除,在國際上堪稱罕見。” 同事說他: 關心病人的心理需求

“國際抗癌聯盟推薦胃癌淋巴結清掃個數不少于16個,而他總是能夠清掃幾十個,最多的一次達到100多個,這不僅清除了可能轉移的病灶,而且對病人的術后治療意義非凡。 ”青醫普外科醫生焦學龍告訴記者,對每一個病人,周主任都要仔細問診查體,小到病人的身高體重、體質指數,大到病人的腫瘤分期,心肺功能等,都一清二楚;真正做到手術方案細致合理,臨床用藥規范適量,手術風險和術后并發癥都大大降低。為使消化道腫瘤分期準確,他在完成每一個手術后,都認真仔細地親自解剖標本,剪出淋巴結,填寫病理單,這一點得到了醫院病理科醫生的一致認可。

在主管護士劉好看來,周巖冰不僅手術做得好,還關注病人心理需求,“他對每一位病人都用心、用情,工作這么繁忙的主任能做到這一點不容易。”劉好說,比如有些病人術前焦慮,周主任就親自安慰疏導;還有一年春節前夕,一名大學研究生在外地醫院做了腸切除手術后,腸壞死腸外瘺,造成嚴重腹腔感染,消化液大量溢出,壞死組織及膿液臭氣熏天,周主任不僅為病人成功實施了手術,并在春節期間每天親自為病人換藥,感動得病人父親無言以謝,撲通膝下……“像這樣的事情他完全可以交代下去,但他親自去做效果就會不一樣:對下面醫生來說是個鞭策,對家屬和患者來說,更是一種鼓勵!其實這些細微的關愛對病人來說是最需要的,就像孩子需要大人的關愛和鼓勵一樣。周主任還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有時候要陪病人一生。’這也是他與許多病人成為終身摯友的原因。”

學生說他: 為人熱情 治學嚴謹

除了繁忙的日常醫療工作,周巖冰還帶了一批學生,而他在工作中的點點滴滴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著他的學生們。“有一回跟周老師出差,看到他甚至利用在飛機上的時間審稿子、改論文,這對我觸動很大,讓我也學會了利用點滴時間做事情。在他的辦公室里,不僅有本專業的各種書籍,更有大量的內科學、超聲學、實驗學、影像學書籍……他還會每年自費5000元買英文醫學期刊。”助理醫生曹守根說,“周老師為人熱情,每周他都抽空把大家聚到一起進行周總結,讓大家相互交流這一周的心得和收獲,最后他再指出每位學生存在的不足,把自己的學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周老師對我們的要求可謂苛刻——要學習規范的教材,要掌握公認的標準,要了解最新的進展;病歷要書寫工整,倒背如流;著裝穿戴要整齊,外科操作要規范合理、精益求精;對病人要換位思考,考慮病人、家屬在想什么,服務態度一定要好,因為一句話沒解釋清楚可能誤大事……他不會讓我們去研究華而不實、不能用到臨床的東西,而是要密切結合臨床,能夠學以致用,讓病人受益。他的‘醫療質量,安全歸零’理念,讓我們每天將昨天的成績都‘歸零’,時刻繃緊醫療質量這根弦兒。而生活中的他又富有情趣,在他辦公室的墻上貼有許多自己拍的照片,他業余喜歡攝影、爬山、游泳,以此來緩解平日工作中的壓力。” 兒子說他: 崇拜父親 也要從醫

在兒子周宇石的眼中,爸爸是個大忙人。“我爸總是特別特別忙,每天都是走得早、回家晚,半夜還要改文章、搞科研,放假也老是不在家,經常一個電話就被叫回醫院去了,但看他治好了那么多疑難雜癥的病人,我很崇拜他。”周宇石自豪地告訴記者,他從小受父親影響,也想成為醫生中的一員,現在他在青島大學醫學院上大二,學的就是臨床醫學,將來畢業做一個好醫生,是他的理想。

不斷攀登的人生 【記者手記】

在整個的跟訪過程中,與周巖冰主任的交談都是在一個病房樓到另一個病房樓的路上、一臺手術與另一臺手術的間隙,始終沒有坐下來說話的時間。在周巖冰并不多的言談中,有幾句話讓記者印象格外深刻。

第一句是關于外科醫生的——“很多人問我做外科醫生是不是太累了?我從來不這樣覺得,是因為有激情就會覺得不累。我感覺做外科手術就像爬山,過程中可能會氣喘吁吁,但當克服困難爬到山頂時那種感覺是任何言語也無法形容的;為病人做手術也是這樣,每一個手術都是一次挑戰,這也是包括我在內絕大多數外科大夫選擇做這行的原因。看到病人都康復了,那感覺比什么都好!”

第二句是關于患者的——“患者把身體和生命都交給你了,這是多大的信賴!醫生護士為什么不把事情做好呢?我會把所有的病人都當做是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對待他們的一切言行也就自然而然的了。多年以后,走在路上,我們還都互相認識,互相問候,你看,做醫生的幸福指數該有多高。”

最后,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周巖冰的 “十六字健康秘訣”:“好的心態”是第一位的,既不逞能逞強,也不能被疾病嚇倒;“能享美食,多多運動,定期體檢”。只要把握好這十六字健康要訣,就能保證你延年益壽,即使生病也能恢復得更快。聯想到周巖冰本人在繁忙緊張、超負荷的工作中,總能保持一種熱愛職業、熱愛病人、熱愛生活的心態,這既成就了他作為一個外科醫生的魅力,又是一種對于任何行業、任何崗位都適用的榜樣。

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于小陽

-
相關鏈接

上一篇:近200名孤寡獨居老人抱團過年 老人找到家感覺
下一篇:節后招工市場有點冷 農民工工資增長悄然攀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贡县| 如东县| 南乐县| 盘山县| 张家川| 成武县| 赤水市| 称多县| 探索| 慈溪市| 屏南县| 衡阳市| 大新县| 云龙县| 洛川县| 香港| 蒙城县| 英山县| 仪陇县| 自贡市| 都匀市| 绥江县| 石屏县| 金沙县| 蓬安县| 云霄县| 德清县| 兴安盟| 平泉县| 昭苏县| 香格里拉县| 廉江市| 巴东县| 鲁山县| 平邑县| 塔河县| 嘉荫县| 房山区| 洱源县| 临安市| 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