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島城市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海帶居然還能做成衣服。記者從昨日召開的青島大學第四次科技大會上了解到,該校化工學院十余位專家學者承擔的“海洋生物質纖維新材料”課題結出碩果,他們在城陽區投資建設了一條生產線,每年可生產出800噸海藻纖維用于特種服裝的制作和開發。海帶纖維做成的衣服不僅透氣性好、輕便舒適,而且還具備極強的防火功能。 海帶做衣服全國獨一家 這個團隊是教 全鳳玉告訴記者,所謂的“海帶服裝”其實就是從巨型海藻中提取固體的海藻酸鈉,再對其進行溶解,中間的過程加入鈣、銅、鋇、鋅等離子進行置換,隨后進行紡絲液改性處理,再經過紡絲成型、牽伸、水洗、上油等多個環節后,光潔、柔軟的“海帶纖維”就成功制成了。 特殊纖維制成后,人們就可以使用這些纖維制作特殊的布料了,生產出來的服裝就是神奇的“海帶服裝”了。 防火消防服更加輕便 據了解,與我們日常所穿服裝使用的棉、毛、麻及化學纖維相比,“海帶纖維”的強度、透氣性都要明顯高出許多。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海帶纖維特有的防火性能:抓一把奶白色的纖維,用打火機點燃,看上去油光發亮的纖維很快就滅了,繼續點火,著火不到3秒鐘又自動熄滅。整個實驗過程中,工作人員連續點了6次火,10厘米長的纖維只燒掉了一小半。“我們都知道海藻酸鈉具有阻燃的功能,根據這一原理,主要成分是海藻酸鈉制成的海藻纖維應該也具備阻燃性,用它制成的服裝當然能防火了。 ”全鳳玉對記者說。 目前科研團隊正在使用海帶纖維制作一種特殊服裝,主要用于制作消防和軍隊等特殊人員的工作服裝。與消防員們現在穿的笨重的消防服相比,這種海帶衣服更加輕便、靈活。 市民可望穿上海帶服裝 在青島大學 “海洋生物質纖維新材料”科研團隊實驗室,記者注意到,桌子上擺放著一排海帶纖維制成品,黃色、藍色、紅色、綠色、灰色都有,用手一摸軟乎乎的,還十分光滑,像蠶絲一樣。 專家說,在從海帶變成海帶纖維的過程中,海藻酸鈉溶解時用于置換的金屬離子不同,海帶纖維的色澤、柔韌度等也各有不同。例如,溶解時如果使用鈣離子,最終制成的海帶纖維就是嫩黃色,使用鋅離子,制成的海帶纖維就呈現純白色,使用銅、鋅離子制成的海帶纖維則是嫩綠色,還可以對海帶纖維進行上色處理。未來市民可望穿上海帶服裝。 向大海要布料前景廣闊 “目前,我國服裝需求量和銷售量都很大,服裝原料的途徑主要是動植物和石油,長此以往必然會產生服裝原料生產與糧食生產爭奪土地的問題,我們這個課題的最大意義就是開發服裝所需原料的第三個來源。 ”全鳳玉對記者說。 據了解,海藻是重要的可再生海洋資源,而我國海帶產量50萬噸/年,占世界56%,山東是我國海藻養殖、研究的重要基地,產量占全國2/3以上,除了少量用于食用和藥品開發外,大量的海藻資源并未被有效利用起來。青島大學的“海洋生物質纖維新材料”項目大批量投產后,可以帶動海藻養殖、纖維、紡織等行業,形成新的產業鏈和經濟增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