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華網成都12月1日電(記者楊皓、陳健)近日,四川宜賓將環衛工人送往新加坡等地學習考察一事引發社會關注。不少人質疑出境人員選拔的公平性,以及環衛工人考察是否具有實際意義。記者來到宜賓,采訪了本次出境考察的組織方宜賓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對本次活動的組織目的、選拔標準、考察效果等相關細節進行了調查。 為何組織環衛工人出境考察? 宜賓市日前為2010年受到省、市表彰的70名環衛工人舉行 此事同時引來掌聲與質疑聲:有人認為環衛工人工作艱苦,每天起早貪黑,有時甚至有生命危險,出境考察讓他們感受到政府部門的關懷,也是對環衛工人社會地位的一種肯定。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擔心組織環衛工人出境考察的效果如何。 記者在宜賓市街頭隨機采訪了幾名環衛工人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環衛工人都認同出境考察這樣的做法。有的環衛工人表示,對于絕大多數沒有機會出境的環衛工人來說,出境考察的人畢竟是少數,希望可以提高大多數環衛工人的工資待遇,讓更多的環衛工人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我們想提供給環衛工人物質和精神雙重鼓勵。”宜賓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局長梁廷江說,因為此前省、市級優秀環衛工人已分別得到了5000元、2000元的物質獎勵。出境考察是一種精神鼓勵,一是讓環衛工人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看到政府對他們的重視,產生社會效益;二是讓他們更加努力工作力爭先進,讓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看到未來的希望。 宜賓市城管局副局長何大勇向記者強調:“出境看一看,是絕大多數環衛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們就是要把他們不敢想的夢變為現實。這既是一種獎勵,又是一種福利。發幾千元錢,也許能解決他們的一些實際困難,但是精神層面的東西,不是發幾個錢就能解決的。” 人員選拔標準是否公平? 記者在宜賓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看到了本次出境考察的人員名單:70名環衛工人中包括2010年省級優秀環衛工人17名和市級優秀環衛工人53名。此外,70名環衛工人分4批進行考察,每批由市城管局2名人員率隊,組織和服務環衛工人,共計78人。 宜賓市長寧縣環境衛生管理所45歲的環衛工人李雪兵說:“雖然我沒有去國外,但是這次參加出境考察的環衛工人中有和我一個所的,我都認識。他們的工作態度、敬業精神,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我覺得推選是從基層一步步選拔的,比較公平。我非常羨慕他們,爭取好好干,下次也當先進。” 何大勇介紹,考慮到環衛工人是第一次走出國門,在旅途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出于對他們安全的考慮,每批派了2名工作人員為他們服務、負責聯絡各項工作。“這8名工作人員都是我們局的科長、副科長等中層干部和一些工作人員,而且都是近兩年評出來的優秀的、工作認真負責的同志。”何大勇說。 何大勇介紹,本次出境考察的費用全由財政承擔,由城管局規劃行程,交由旅行社負責執行,每人4800元人民幣。嚴格按省、市表彰優秀環衛工人名單、人數核撥費用,在名單上報、辦理簽證上嚴格把關,杜絕冒名頂替。 出境考察社會效果如何? 梁廷江介紹,宜賓市在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2010年度環境優美示范城市評選中名列第四。此次環衛工人出境考察,也體現了城市管理者向世界環境一流城市看齊、邁進的雄心。 宜賓市城管局環衛科科長賴曉東介紹,有機會出境考察的環衛工人都珍惜這樣出境學習的機會,在國外認真去看、去觀察、去思考,回來之后提了很多有用的建議,部分建議已得到落實。 梁廷江說,2010年,環衛工人到香港、澳門參觀學習的環衛工人把看到的港、澳兩地先進城管模式、垃圾清掃設備、垃圾收集方式帶回宜賓。 “現在想想去年的事情,還是特別激動。”2009年市級優秀環衛工人曾蓉說,去年到香港、澳門考察時看到那邊街道整潔、有序,感受到了自己的城市與他們的差距。回來后,她和其他的環衛工人共同提出改善環境的建議,如建立地埋式垃圾分類站、環衛工人休息室、環保停車場等。今年7月,她被提拔為江安縣環衛所副所長。 “村里人說我是掃地掃出國了,他們都跟著我驕傲,羨慕我。”剛剛從新加坡回來的41歲臨港區環衛工人陳九珍說,她平時負責沙坪鎮派出所門口路段,以前村里人瞧不起她,現在因為被評為省級優秀環衛工人可以出境考察,村里人還在電視上看到她,陳九珍在村里也抬起了頭。 “環衛工人在平時工作中,不但流汗、流血,有時還要流淚。”梁廷江告訴記者,把環衛工人送出境去,不僅是要鼓勵他們,更是要在全社會喚起對環衛工人的關注、尊重,喚起全社會的環境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