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居民在社區衛生室取藥。(資料圖) “現在社區醫院逐步由原本的簡單的問診功能,逐步轉向慢性病管理、上門服務、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貼身服務。”近兩年,市南區委區政府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服務改革,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公益性質在逐步加強和擴展。據了解,市南區的社區醫護人員用一半的工作時間進行上門服務、慢病管理和健康指導。日前,衛生部部長陳竺考察我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時,對市南區社區衛生慢性病防控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20歲以上納入監督檢測 為了能更好地檢查居民的慢性病情況,市南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部成立了全科醫生團隊,每個全科團隊由2名全科醫生,2名社區護士,1名公共衛生醫生人員組成。承擔兩個社區居委會的慢性病人管理,負責全區17萬余名慢性病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干預服務。“在慢病管理過程中,采取了對轄區高危人群的篩查、慢性病人的治療以及跟蹤隨訪工作。”市南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具體工作方式是采用入戶篩查與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相結合,未來將入戶對轄區20歲以上所有居民進行高血壓、糖尿病風險評估,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發放健康生活用具。而且,對高危人群健康生活的指導、慢病患者個體化干預、社區高血壓糖尿病防治的模式正在不斷拓展。 查出慢性病就記錄在冊 在江蘇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記者看到一個名為“自助健康小屋”的房間,里面配備了各種自助體檢設備,居民可以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免費使用儀器進行自測,及時了解血壓、血糖、心肺功能等各項身體健康指標。“這個檢測結果自動存儲在居民的電子健康檔案內,作為開展社區疾病篩查、確定高危人群、對指標異常的居民及時進行健康干預的依據。”市南區衛生局局長岳潔告訴記者,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將社區居民健康數據和醫生信息錄入到每個電子信息管理網格中,實現了服務對象和管理對象的定量、定性、定位,實現了對社區居民健康指導、診療、康復等全過程服務,而所有慢性病的居民都將被記錄在冊,讓居民慢性病不再“潛伏”。 小門診“變身”貼身醫生 作為威脅生命的疾病種類之一的慢性病,已經成為大眾化疾病。據調查,青島市居民有58.5%的肥胖人,而肥胖是高血壓和糖尿病的致病因素,青島市居民慢性病的發病率必然受其影響。“看病就到大醫院,掛號就掛專家號”已成為許多市民的就醫習慣,由于市民擔心社區門診的醫療條件和醫生的水平,害怕因治療不當小病變大禍,大多數市民仍然認為社區醫院只適合開藥或進行簡單的輸液,個別市民甚至誤認為社區醫院是“小型的私立醫院”或“私人門診”。也正是基于這些考慮,市南區衛生局把服務方式“轉型”,要讓社區醫院變為居民家里的私人醫生,了解居民身體情況,特別是慢性病的發展情況。岳潔告訴記者,社區醫院定位就是要服務社區居民,做好貼身小醫生才是社區醫院的根本。 本報記者 趙王月博 |
上一篇:市南為企社區服務站將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