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近期,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一些新房源實行較大幅度降價銷售,引起部分已購房業主的不滿,后者要求給予補償甚至“退房”。各地由于價格因素引發的退房案例也有增多趨勢。一些房地產專家表示,樓市調控進入“關鍵期”,應進一步鞏固調控成果,促使“數據拐點”轉化為真正的“市場拐點”,但在擠出房價泡沫的同時,也應把握節奏,避免房價大起大落傷害實體經濟。
位于北京通州區的京貿國際城,去年初均價曾漲至每平方米25000多元。但如今,部分房源價格回落至每平方米15000元以下,引起部分已購房人群不滿。一些人多次表達退房、補償等訴求。在北京,這類情況已在華業東方玫瑰、首開常青藤等多個樓盤中出現。
在上海,10月15日,一名為“龍湖酈城”的住宅項目針對部分公寓進行促銷,購房者用2萬元辦理某房產網站的會員卡,即可抵扣30萬元的總房款。計算下來,銷售均價為每平方米14000元左右,較此前已售房源的價格低兩三成。
此次促銷吸引了不少看房者下單,但也引發了部分業主不滿。一位姓孔的女士告訴記者,她之前購買的是期房,要到明年三月才能拿到房子,“鑰匙還沒拿到,價格已經縮水兩三成”。10月22日,100多名購房者在售樓處聚集,并與工作人員發生糾紛。
龍湖地產有關負責人稱,此次銷售不是“降價行為”,而是“低價促銷”。樓盤銷售人員表示:“對于已購房業主提出的要求,我們會盡量進行溝通和解決。但目前沒有采取退房或退款等方式的計劃。”
業內人士表示,買房是自主行為,房價漲了由購房者獲益,跌了也應自負盈虧。不過,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經營者因價格違法行為致使消費者多付價款的,應當退還多付部分。開發商應嚴格履行交房程序,對于確有問題的,應予以退房或補償。